近來看了荀子議兵篇第十五,且觀閱影片後有所筆記,享於各位。
在本篇中,荀子講述了三個國家的軍隊,並做其比較。 而三個國家是哪三個,齊、魏、秦三國。
齊國在招募軍隊的是先募集懂得技擊、武功的民眾,然後不給予其底薪,其收入是源於戰爭時敵人的首級得來,殺敵越多則獎金越高。 等同於雇傭兵的方式也好比推銷保險一般。
那這種方式有甚麼優點? 你殺死越多的敵人那你的收入就越高,反之則沒有,所以在金錢的運用上是一分力一分錢的運用了,不會有絲毫浪費。
那缺點呢? 荀子這般評價。 這樣的軍隊在面對弱小的敵人是可以用的,因為必勝之仗又可以多賺錢何樂而不為,但當敵人強大時,這種軍隊就不會打敵眾我寡之戰,因為付出的風險太大,所以軍隊就會士氣低靡導致潰散了。
魏國軍隊的招募方法,是類似公務員招考,以體能為考試科目,首先要穿重甲、拿著重弩、背著五十枝箭然後將戈放置在上頭、腰際還要配戴劍,最後帶著三天糧食,從有早上走到中午共走百里。 通過的人國家就免你全家賦稅並配置房屋。
這有甚麼優點? 戰力強是一定的,因為精英都在軍隊裡,又加之高福利士兵一定將士用命了。
那缺點是甚麼? 軍隊是以大量的金錢所養出來的,但是每個人在體能上有各自的巔峰,當巔峰過了又沒有相對應的退場機制,就代表為了維持軍隊戰力需要在招募新血進來,當新血進來、老人還在就會產生幾點問題。 第一,數量增加了但戰力並未上升乃至衰退。 第二,老鳥占據了位置,使新人升遷不易。 第三,當軍隊數量增加後,因免稅的人口眾多,國家稅金大幅減少,而支出卻也大幅上升,將會導致財政困窘。
這麼說來募兵制好像一無可取? 其實不然。 在古時候因為沒有退場機制,造成冗兵的現象屢見不顯,只要有合理的退場機制,將可以讓軍隊戰力維持在一定水平上又不致使稅源短欠了。
但募兵制初次使用的好時機是甚麼? 當你已經預想大概幾年後會和敵人進行戰爭,在那之前準備到了預定時間,軍隊戰力為鼎盛之際,可謂難以批敵了。
最後,那秦國呢?
秦國的方法很簡單。 常人獲取利益有很多種方式,經商、外交、血脈世襲等,但在秦國你想要住好房子拿好土地過好享受的方法只有一個,軍功。 只有拿到軍功的人才有資格享受,而其他的人就算有錢也沒資格享受,那錢不能用時它就也只是一個裝飾品,所以秦國將所有獲取利益的方式都給堵死了,只留下了一個方法,就是戰鬥。 戰勝敵人獲取軍功,才能榮顯了。
方法很簡單,荀子都寫在書裡了,那為什麼只有秦國可以做到? 其他六國都白癡嗎? 顯然不是。
原因是牽扯到既得利益階層的問題,當貴族商賈享受榮華富貴已成慣性,想要虎口奪食無異於是件危險至極的事,如商鞅變法成功還是不免車裂,吳起於楚國變法,待等楚王死被亂箭射死一般。 因為他們都觸怒了貴族階層,那因何觸怒? 就是要奪取他們的田地財產去賞賜給有軍功的人了。 只是秦國成功了楚國失敗了,僅此而已。
秦國之所以會夷滅六國,其主因不完全在變法,而在其餘六國不變法了。 歷史明訓,不能改變者,亡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