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觀察筆記]淺談近年製造業生態


一、何謂製造業

談起製造業,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血汗工廠」,或是一群人在一間大屋子裡進行著如機器人般重複的動作;事實上,製造業的定義相當廣泛,概略表示就是用原料進行大量分解再置成可用物品,目的當然是增加消費,製造業絕非只能用工廠與人力表示,那只是整體產業的一部份,真正的產業是從上到下,如同鏈條串再一起,環環相扣。

如下圖所示:

看過概略流程圖,具體產業鏈就顯而易見,前段設計研發的產業大多為設計業,若是中小企業,則會是設計公司或是個人接案工作室,後方原料至售後部份才是本次討論之重點。



二、原料與量產

據經濟部統計,國內實際生產原料與出口商品所需原料皆有不足現象,目前大多仰賴進口原料來製造高價值產品,平心而論,台灣的國土35,980 平方公里,人口數23,417,116人,人口密度相當高,而實際可產出原料之地與其他方式是相當稀少,對內需市場是較為不足,若是外貿,根本稀少,現實狀況是需要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造,首當其衝當然是石化業與鋼鐵業為優先。


石化業[1]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原油或天然氣提煉出如塑膠、醫藥等石化原料,這些東西從被發現到製作成商品,已在我們生活圈共生許久。
當然,石化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是由來已久,如空污[2]、氣爆[3]、火災[4]等人為因素,對現今環保意視抬頭的人們與政府而言,趕走石化業如同全民共識,但對後續加工產業而言,所其影響不只有環境問題,而是整個產業鏈出走或消失的狀態。
有些人會不明白,只是一個產業消失,為何會影響其他?我舉一例,假使個人能選擇居住地,請問是選擇生活機能高的市區,還是環靜清幽的深山?
就一般人的選擇當然是生活機能高的地方居住,為何?就兩個字「方便」
這方便是方便什麼呢?省時、省力、省空間。
同理,若是有幸自己能當老闆,首先要做的就是開源節流,這與我前言有何關?當然是指運輸與時間的相關性。
試想每日需要耗費時日去遠處購買原料來量產物品,長遠來看其開銷所付金額則會成為負擔,假設台灣今日化工廠廢除後,其原物料必須向國外購買,這會有什麼問題?
1.資源控制:如油價
2.金融制序混亂:貨幣競賽
3.物價通膨:民生用品漲價
4.浪費時間
當然,原料的下游廠商則有兩種方式選擇:
1.高價購買原料
2.被迫遷徙
回歸正題,現在台灣的製造業在中國開放鼓勵投資時,身先士足的紡織業[5]也開起一波產業外移的風潮。
起先,台商在中國設廠的目標為組裝與大量製造商品為主,那時的中國的技術還算草創階段,台灣的人才與技術力相當成熟,就模具業來說,都是台灣設計製造模具後才運到中國射出廠進行量產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部落的發展日趨成熟,在WTO的催化下,許多產業變成品牌設計後,從台灣設計製造模具轉變為台灣接單,中國設計製造的產業鏈;現在更是中國許多企業開使創立品牌來反攻全世界。
也許用文字敘述無法明白時間順序,不囉嗦,立刻丟出張圖告訴大家


這是張製造業的概略時間軸,看出什麼嗎?很多產業在產業鏈成型後就開使走向規模化,許多小型企業或工廠接單狀況開始不如以往,而造就高失業率的環境正是自己。對於經濟與民生又是如何?我想現在的人們應該深刻感受到了。

三、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產業外移的主因在於工資高、勞力少、環境政策的限制讓某些產業不得不外移,以追求高毛利等價值,但在聚集經繼的影響下,許多相關或是無觀的產業接連過去,使得原來目的由量產變成傳授技術,最後影響自己,使其許多企業開使壓低價格只求有事做的低毛利時代;代工這塊餅原本很大,但在惡性競爭下,多人爭食後,卻落得無餅可吃,危險也無奈。
未來的產業發展不該只偏重一方,而是全方位提升,除此之外,環保政策也該從只處罰不鼓勵改變成賞罰分明的明確政策,廠商也不該忽視與提出環保機器做為太貴的理由,企業經營是長遠,環保是長久,若是為了微薄毛利去犧牲長久的環境,得不嘗失。
而台灣製造業近年來也出現很多技術層有青黃不接的現象,據筆者觀測,問題出在技職體系與媒體過度渲染,將技職人員當成是一般血汗工廠員工的狀態,這是需要大眾去多認識外,教育部也該開始重視並提升新設備、新技術等模式,技職生與大學生應該是兩種不同體系,讓大學生學習技職生的技術,說真的,直接廢除高中不是更好?
台灣企業也不該有想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或是當個伸手牌的慣孩子,對政府或社會予取予求。學歷不是一切,能力才是重點。想要提升技術力,建議企業也領養幾個技職學院做為人才庫,定期讓學生學習新設備、新技術,或是讓他們發揮創意,集體創作品牌。

四、結論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用於現在的製造業來說,或許是好的,台灣從過去到現在一直依賴代工市場,未曾重視整個產業鏈的主要架構,或許是個性保守吧,賺一塊是一塊的想法在現在比價時代來說,已經毫無利潤可言,該是跳脫現有模式,重新思考產業鏈結構與利潤關係,而社會環境也可以從自身改變做起。
對於環保議題,我覺得人們總有種自掃門前雪,或是厭惡就想驅除的狀態,從未好好了解各產業的經濟問題與民生問題一直都是習習相關,我們不能沒有產業鏈,也不能沒有環境保護,經濟與環保如何該和平共存,應該是大眾要去思考的議題,不能任由有心人士操弄,自身覺醒才是身為地球一份子該做的事。

後言

筆者文筆很差,在學校與朋友間是出了名的「編輯部的黑名單」但在看過某爺兒的狂言後就開始構思篇文章,一開始原是只打個標題,誰知的某爺又帶著A4紙鬧上新聞,沒想到能產生動力,當然,感謝友人包容,本是一篇心得文應該先出現,沒想到我富奸了,萬分抱歉,拖稿至今居然是那麼正經的文貼上此處,慚愧,慚愧。


參考文獻



1.石化工業對台灣經濟奇蹟的貢獻[PDF] 2.石化工業揮發性空氣污染物暴露評估[work]
3.2014年臺灣高雄氣爆事故[wiki]                             4.第六套輕油裂解廠[wiki]
5.傳統製造業之困境與出路-以紡織業為例[PDF]

1 則留言:

  1. 太虛兄此文,將台灣製造業的概況做出簡述。

    談到製造業的組成,多數人的想法為工廠(空間)、設備(機械)、勞力(操作的人員)所組成,而這當中可以衍生設備的保養與維修以及勞力相關的制度、管理等,但詳細審視其目的,製造業的目的在於製造符合市場的商品以獲得利益。 而由這點可以看出,製造業不僅僅只是生產而是要與上層的開發設計與下層的行銷發售進行接軌,而當產業規模化這種接軌就越發明顯。 而經過全球化的世界一體經貿概念,這種接軌將不侷限一地一處,而是擴大到整個世界。

    規模化的好處是甚麼? 降低生產成本、有較大的議價空間、較好的品質與服務、規定的交貨時間,以及有足夠的本錢以拖待變。 如近來油價一再降低,有一說法是中東的產油國用割喉的方式來應對美國的頁油岩出口,因頁岩油的生產是一開始則不能擅止,若是停止則需花費同樣的資金再重挖管線。 而當價格一樣時,中東的油品品質較高,自然會傾向購買中東的石油,而美國方面則會陷入虧損,乃至停工了。

    文中述到台灣的地狹人稠,但這人稠也未到可以將一個產業鏈給撐起的地步,但地狹所帶來的能源、原料的不足以是顯而易見之事。

    而當產業在進行規模化時,越往上游其所要投注的資金、技術相對來的大量,而越往下游越靠近顧客端則越是將製造的觀念改為服務的概念,兩者的觸角延伸各有好壞,但更多的人是兩者並行以期將產業鏈自足自給化。

    文中亦有提到一個觀念。 把一個產業抽離後所影響的不止單一產業的消失而是產業鏈的崩解。 這裡可以舉一個大自然的實例。 在美國黃石公園曾經也放了一批狼群,這些狼群將過甚得牛群給抑制數量,而這抑制後的數量讓樹木植被得以增生,讓更多的小動物得以生存聚集從而改變了河流的流向。 從此一實例觀看,可得知一事物之抽離其影響不是單一而是整體性的。

    談談台灣的教育體系。 台灣應該將教育體系做雙軌制而非混和制,將技職與普通大學混和在一起,普通大學是學術的、理論的,技職體系是應用的、實務的,兩者並行而存而非兩者混為一體,這是錯誤的概念了。

    最後,太虛兄此文讓我對製造業的過去、現況、展望有了一個架構分明的認識,實在是一篇令人有所得之佳文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