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文章風格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220/441336.htm?from=fb_et_news


突然在網路上看見這篇新聞報導,有深刻的體會。

完成它的時候,已是西洋的聖誕節,雖只剩2小時,不過還是說聲聖誕節快樂吧!(跑走)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老師為了訓練我們前後連貫的能力,發了一幅只有圖畫,沒有任何文字的四格漫畫,要我們從這篇漫畫編出300個字以上的故事。

         依稀還記得那篇漫畫第一格是隻松鼠,背著行囊;第二格是他遇到了一隻在水中游泳的鴨子,第三格是一隻狐狸出現與鴨子和松鼠站在一起講話;第四格,是他們找到一個充滿食物的地方。

        那時候的我不知何來的靈感,寫了800個字,老師批閱完後,詢問我想不想投稿,甚至後來找機會跟家父說我有寫作的天份,除了有將漫畫中的重點表現出來,還有構築出額外的情節。
       當初的文筆其實非常青澀,充滿了童言童語,一個小孩子想寫童話故事的純真情懷。
而時光荏苒,現今的文筆已經稍微高中時期老師對華麗文藻的要求所影響。





      有時候,很懷念當初那種只為一種感動而寫文章的時光。



     不知自何時開始,每年國、高中升學考試範文都是詞藻華麗的陳腔爛調,只看得出以詞語堆砌的精功,卻無法瞧見那蘊藏在背後的情感。

     正如這篇報導中,老師所修改的文句,雖然多了轉化、擬人等修辭,在情景描寫上更為清晰,但情感表達的深度卻有著明顯的弱化。太多華麗的贅詞,將文句的通順性及情感度降低,反而脫離了作文最原本的意義。

        大三旁修文心雕龍的時候,老師在台上曾所過這句話。

 『憑景生情,為情造文。而非,為造文,憑空生情與景。』

     仔細欣賞這位老師在個人部落格發佈的文章,那雖樸實卻有力的風格,簡單的幾行文句將生命的寬廣性發揮到極致。每個詞彙,彷若信手拈來,非常自然。

     不禁思索,我們這些後生晚輩在高中時不停摸索著還有多少華美的文藻可供使用,遺忘了『為情而造文』的基本理念,是否正確。

      個人過去就讀的高中,有著一位家世背景極具傳奇色彩的國文教師。

      她所寫的文章,從不過份使用詞藻,卻能充份感受她欲表達的情感,彷若清風。
     而她對學生作文的要求,首重『情感』、再求『詞藻』。
  這樣的理念,在當時我們那位一概追求『詞藻』的老師眼裡,是非常不能理解的。

    但這位國文教師所累積的文化涵養,不僅僅來自她的家庭、經歷,更多是源自於她曾欣賞各種不同類型展覽的廣闊視野。從她的臉書頁面上,能感受到那活躍奔騰的生命力:有時嗆辣,偶爾婉轉,些許悠揚,又彷彿是佇立於高山之上,俯視這整座紅塵。
 
     每個處於不同求學階段的學子,各自有著屬於那個時刻,觀察事物的視角。
以報導中這位小4的孩子,文詞雖直接,看似普通,但靜心體會,卻能感受到有種強勁的情感力道。
    如果單以小說中描述場景及人物的作法,強加於風格多變的散文上,實在過份了點。

       文學為何美麗,不在於所運用的詞彙是否驚豔,而是將情感注入文字的當下。因眾人經歷之事皆各有風華,又如何強加以相似形式描述其心中所懷之思。
       
        此篇文章只是因為八股文漸為在國、高中風靡,沒想到時代已經進步到連小學生都開始模彷的產物XD









































































   




   
















 






1 則留言:

  1. http://alltalking01.blogspot.tw/2014/11/blog-post_86.html

    過往寫過一篇作文的要訣,於此中所指 『為情而造文』有所稍涉。

    這篇文章闡明了以情寫文,而非以華麗來疲勞觀者。 這當中的區別如同陳奕迅、林志炫兩人在歌唱浮誇一般,一者以情取勝一者以技巧取勝,各有優劣,但溯其根源歌唱之所以可以入人心扉是緣自情感的真實表現了。 文章亦然同之了。 只有點可以再行延伸,除了以情造文外,是否還有讓人得到些甚麼甚至找尋到那不可言說的道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