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各膚色的人種、不同的民族,本身的差異性並不大,在智識上尤然,主要的差別在於地理位置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性。這點在槍砲、病菌與鋼鐵一書有述,再此不贅述了。
猶太人本身的塔木德經典,確實構建了一個文化的傳承,而除了塔木德這項經典,另一個可以讓流散各地的猶太人統合成一個凝聚的勢力之因由為,宗教的一統性。 這兩項相加,讓千年流亡的猶太人,終於在以色列這個故國遺蛻,重新開始了新的王國。
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有些差異,有些人會說中國的歷史是不間斷的,這點有些異議,如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諸如此類言語,這若要辯證,又要花上不少筆墨,所以暫略過不談。 不管是否間斷,但可以明證的是以史料的齊備度是獨一無二難有望其項背者。 而除了史料,我更想談談中華民族的民族性,以現今的中國人和漢朝時的中國人是全然不同的,原因在哪? 在五胡亂華時胡漢血脈交融,在元代與蒙古相融,在清代則於女真,這顯示了甚麼? 包容。 中華民族有著一種廣大的包容性,它會被一時的強權所遮蓋,但時間永遠是站在它這裡,這就是中華民族不同於猶太民族的地方也是不同於諸多種族的地方。
話回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打倒孔家店,重新豎立一個偶像毛澤東,當時的決擇反應到了現在的中國社會,道德、禮義廉恥,皆多不存,這就是一個核心的文化基因被一個時代的人物用自己的思想強加改變所產生的後果。 中國現今除了錢外,還剩下了甚麼? 所以中國政府現在想在重拾這種核心理念,在各地開辦了孔子學院,這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 縱然我對於儒家並非完全的讚許,但也不得不承認它已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了,孔子雖非皇帝但真可謂素王。
中華經典懂的人,越來越少,大多數的人聽聞的多為貞觀政要,帝範,除卻有翻閱歷史典籍者,知者藐藐了。 有的時候我亦然有現今的學子亦或普羅大眾對於典籍越來越少去閱讀思考,但後來我想了想,也許他們在電視、報章、旅遊等,也可能獲取到不同的知識,所謂的知識並不局限於書本了,但雖然這般想,卻仍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多看些書,因為書是承載了先人智慧的結晶,在生活忙碌精神匱乏的現代,多汲取些智慧的果實,也許可以對未來有著新的一番見解了。
中共的體制,從一人專政有在慢慢的改變,他們亦是明白若是只能有一個人發號施令,那難保不會出現行為乖張之輩,但目前的改變是好是壞,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哈,暴發戶的心態,中國以勞力密集成為世界工廠,經濟快速增長造就了暴發戶多了起來,富過三代才懂吃穿,第一代難免由此種習氣了,自古皆然。
沒錯,個人對整體社會結構的改變是渺小無力的,追根究柢應當變革的是社會制度,而不是去檢討單一的個人,這個想法很好,也應該這麼思考,我們常把錯誤規咎在一人的身上,但卻沒有想過他為什麼會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