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三國制度淺說

這陣子和人有稍微談到三國,這才發現,真心少和人少談到這個時代了,這不得不說是非常慚愧,需要虛心檢討一下了,把談論內容做個紀錄。

分魏、吳、蜀論述。

曹操的性格,有不同的說法,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出自許劭,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出自喬玄,截然不同的評價,但可知曉是不同常人的異人了。

在這裡我想談的是曹操何以可以建立勢力,有三種制度,奠定了曹操為什麼會這麼強,屯田制(糧食、補給)、戶調制(經濟、物資)、兵戶制(軍隊)



首先來談談屯田制,分為軍屯(軍人屯田)、民屯(農民屯田)。

軍屯,在漢朝已有,是讓邊疆兵卒在平時進行農耕。

民屯,將招募流民開發荒廢土地,得人、得地又得糧,曹操開始施行。

屯田制對曹操有甚麼幫助呢? 在戰爭期間,一但沒有食物了,就只能選擇撤退或就地徵收糧食,而在東漢末年,兵荒馬亂飢饉遍地,就地徵收糧食這選項就打掉,那撤退的情況就相對多了,而屯田制避免這個狀況,軍屯在當地就能就地補給,而在領土各地設有糧食基地,因此可以有效的提供補給,可以進行長期圍攻、遠距戰爭。

而民屯除了可補一時糧食之缺額外,可以與領土內的其餘人的糧食、交易品進行流通,比如我有小麥你有米、雞蛋、蔬菜、肉等,交易行為增加,經濟情況上升,人口也隨之增加。

那屯田制有沒有壞處? 有。 屯田制就把人給固定在土地上,而徵收的項目則依上面所需徵收,在曹魏後期政府收八人民取二,而除了剝削,屯戶也是需要服兵役的,而屯田制也因屯戶私逃的情況不勝枚舉而廢止,所以屯田制多半出於戰亂時代才會有其實行的機會。

第二則是戶調制,在東漢時期,貨幣(銅錢)以不是一個主要的交易物品也不能成為一個物價控制的基準,簡而言之,貨幣的作用慢慢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物品(布帛、糧食)等,而戶調制,則是以戶為單位,徵收絹絲、棉花、布帛等自然物品當作繳稅。 則充實了領土內的自然經濟,也可靈活調度自然物品充做物資使用。

第三則是兵戶制,區別出一般民眾和專職士兵,讓士兵住在一定區域,而父死子繼,強迫永遠義務役。 好處是可以保障兵源、可經常性的動用大量兵力,但壞處是隨著子嗣繁衍越多,越難養子,因為軍籍在身,不可做別的工作,久必有怨。

孫權,字仲謀,精於政治手腕、調和技巧,其兄孫策這麼說他:”帶兵打仗一統天下你不如我,但任用賢能振興內政我不如你。”孫權即是一個善用人才調和人才的人物。

孫家所在的根據地是長江中下游、江南地區,在東漢時期,算的上文明開發度不高的地區,從戰國時期的楚、越可知,一開始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高於長江流域。 而隨著東漢動亂,很多人開始移居南方。

但移居遷移以那時候生活環境來說並不容易,要具備兩項條件,一是具備一定經濟能力者可以在動亂時代集中、攜帶糧食,二是要有保護自己的私兵,縱其兩點可知,多半是要世家豪族才有可能。

孫家所統轄的就是一個世家大族的聯盟,因為移居的大族們為什麼要遷居只因為要逃避動亂,所以它們需要秩序,於是從孫堅、孫策以勇武果決起家的孫家成為一個好選擇,因為秩序的建立在動亂時期需要一個強者來鎮壓一切,孫家滿足了這點,所以成了領導者。

而既然是聯盟,裡面必然有很多需要調和的地方,這時候有兩種手段可以調解,一是設定一個外在目標來讓內部團結,二是設定一個讓眾人可以對話協商的平台。

孫策走的是前一條路子以天下一統為目標,但隨著身死,計畫受挫,孫權則是後一條路子,他會讓大家做折衝協商,在從中說就依你之見吧! 如孫策時張昭說,請脫下喪服著軍服已穩定軍心吧,孫權聽其言,照做。

簡單來說,孫權這麼做,是因為東吳本就為世家豪族的聯盟,只有讓眾人表示意見,才能同心協力,他在因勢利導就可以了。

劉備,是一個很難被打倒的人,你只能毀滅他,不能從信念意志上打敗他,劉備所依靠的是個人的魅力、以及讓人感動其仁義的行為,若是曹操、孫權是所謂上下屬的公司模式,那劉備就屬於家庭模式,但劉備並沒有太有建設性的政策制度,所依靠的是人治,而他的作用更體現在破壞性上,比如周瑜的二分天下,變成三分天下,曹操的一統天下被赤壁變為三分天下,在在都顯示出劉備這人的破壞係數大於建設係數了。

縱觀三人可以知道,曹操是屬於制度的革新者、孫權則是現有勢力的調和者,劉備則是個人魅力的破壞者,而誰的勢力最強呢? 其實任何勢力想強大都是一般,除了需要開拓的雄才外,能長治久安後期發力的都是制度取向的,因為人會病會老會死,人亡而政息,卻不如制度之久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