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本紀>>

「尉繚道,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尉繚這麼說,以秦國的強大,其餘六國就像是一郡的郡主或一縣的縣長,是難以與秦國抗衡的。



但所懼怕的是六國的出其不意的合作了,而這個出其不意在歷史上是有根據的。

智伯,晉國六卿最強者,滅范氏、中行氏後聲威大振,連韓、魏二氏圍攻趙氏,以水淹城差隔板之距,趙襄子陰遣特使於韓、魏,三氏聯手出其不意之下滅智伯,爾後三家分晉,戰國七雄成之。

夫差,吳國君王,承父志伐越國,越王勾踐為僕,食糞明志、臥薪嘗膽,夫差無所戒心,於出其不意下敗死於勾踐之手。

湣王,齊國君主,勢力鼎甚之際,滅燕以為霸業無憂,後燕國王室聯手諸國以樂毅為主帥,將齊滅至餘即墨、莒二城,後賴田單復國,方延國祚。

這三個人,都是在成功之時以為高枕無憂之際,受出其不意而敗亡之。

而秦國所要擔心的正是這一點了,而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只要給予我三十萬黃金,去賄絡諸侯貴族,讓他們雖不幫助我國卻可以敗壞自己的國家即可,而只要這樣秦國自然可以天下一統而無需所憂了。

看到這裡,兩千年前的紀錄,讓人讀來悚然一驚,假設自己的國家面臨這種狀況,那抵擋的下來嗎? 用金錢利益去賄絡敵國的高官將相,不求他們幫助自己的國家只求他們繼續讓國家維持現狀,這樣的方法,看似簡單也看似老套,但卻是直指人性難以防備了。

費夫爾曾說:「歷史其時是根據活人的需要向死人所求答案,在歷史理解中,現在與過去一向是糾纏不清的。」

而當讀到某段歷史紀錄總有當時中日戰爭爆發,陳寅恪大師逃難時手中持<<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誦讀至<<汴京圍困屈降諸卷>>時的感受。

「淪城之日謠言與烽火流竄。」陳寅恪大師取眼前景像與史書所載相互印證,不自覺得汗流浹背,深感平生讀史從位有如此親切有味之感。

而這等感受,在看到與現今情勢相關的古文連接時,更是令人讀來拍案思來驚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