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生四苦,生而為人,必將經歷的四種樣態,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對於長生、抗老的方法,也慢慢有了不同的異想。
其一,以人體為機械的概念,利用移植換新的方式,進行機件汰換。 透過無性生殖的兩種技術,達到不同的效果。
一者為核心移植,取出一個細胞核再用一個新的細胞核來替代,讓基因信息拷貝到另一個個體身上,用影印方法來比喻,空白的A4紙複印相同的內容,具體實例就是桃莉羊了。
二者為DNA重塑,將特定基因併入一個有機體的染色體,讓他有不同於天生功能的指定功能出現,也用影印的方法來譬喻,將部分資訊影印在已有內容的紙上的特定部位,具體實例微,可製造胰島素、血紅素的細菌。
這邊衍生出一個爭議。 複製人類。 假使我們用培育的方式,在一個人已生重病急需移植器官的情形下,才開始做複製的動作,這顯得過於緩不濟急了,更好的方法是,有錢有權之人,在後代初生之時,製造他的複製人,然後在後代遇到危及生命的情況之下,可以有器官來替代,但這牽扯到,複製人是否要看為有人權? 只是極端的科學方法,在複製人於六個星期頭腦發育有雛形後,摘除腦部,在令他生長,這樣規避了人權問題。
且不論摘除腦部對於器官之生長是否真無影響,那這是否會演變成人類器官農場的誕生? 那另一種型式的長生不死,是否會建築在這些複製人的悲慘景況?
其二,微科技,著重於修補人體,人類的內部身體傷害多半起於細微處,比如細胞的衰弱、一次電子脈衝無法啟動、基因的下一步走錯等,以原子建造分子機器。
但這有所難點。
第一,尺寸不合,一個人體細胞相對於一根頭髮的橫切面的十分之一,並需透過顯微鏡才能觀察,但換另一個角度來說,不是細胞太小而是人類太大,費曼曾說:「如果我們知道該如何做,不會有物理定律限制我們,而是人類的尺寸及工具限制了我們。」
第二,材料、溫度? 如何設定溫度讓機器不至於失靈? 如何才能保證材料不在震動的狀況下被震成碎片?
第三,你該如何識別,在看不到的情況之下,如何操作它達到自己所要修補的部位。
其三,若上述方法短期內都無法達成,那將希望留給未來。 冷凍科技,仿效動物冬眠,如束帶蛇、幼龜等。
冷凍方法有兩種,一種冷凍關鍵部位如大腦,一種冷凍全身,第一種需要搭配未來的複製人體,但冷凍科技的難點在,該如何解凍而不傷? 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了。
這三種方法,反映出科技對於長生的部分解決之道,只是長生後,我想以後的退休時間倒是會拉長了不少了,或許人生六十、七十才開始,但不管如何,好好珍惜當下,畢竟人之一生是由無數的當下所連貫起來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