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馬總統的統一說

近來馬英九總統的統一說法鬧的滿城風雨、沸沸揚揚也剛好有朋友問我有沒有想法,就寫篇文章闡述一二了。仔細想想,這件事是真的嗎? 身為對媒體深感懷疑的人,應當去查證一下英文版說法,而查證的結果不是如此,在九月二十五時德國之聲在中文版上進行了勘誤,勘誤如下。

「更正:在最初的報導中『他願意學習兩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此一說法不正確,應為『他願意學習兩德處理雙邊關係的經驗』,特此更正。」



所以看來在這則新聞報導上是誤會馬英九總統了。 不過這也僅是在這則新聞上誤會了。

於二零零五年時馬英九總統任國民黨主席時說過:「國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 

而其時為國民黨前主席的連戰這麼和友人說道:「有關台灣未來的前途與定位,應尊重台灣人民的主張和決定,不應該由政黨來設定統一的目標。」

所以我才會說在這則新聞上,馬英九總統確實未曾說過「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 

但不妨究兩德的經驗教訓來看,兩德在國際上是被承認成兩個國家,以其因由為一九九五年蘇聯阻止西德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失敗,後又分別與東西德建交,而美國亦在一九七四年承認兩個德國。 

而在兩德經驗下得到的結果是統一的景況,當然在德國之聲的訪問中,馬英九總統是這麼說的。

「譬如說,德國處理兩個德國的經驗對於我們處理兩岸關係,也提供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參考架構。」

「我認為兩德在《基礎條約》中互相承認對方領土,而不碰觸主權問題,是正確的決定。」

「而即便借鏡兩德,我們並未採取「一德兩國」模式,因其不合於我國憲法,所以我們採「一中各表」的說法。」

所以德國的情況是參考,不是照搬全套,而這此我也不願過度解釋,畢竟東德和西德的情況,前者是社會主義後者是資本主義,而最後的結果是西德併吞東德,是資本主義戰勝了社會主義。

而兩岸關係卻是不然,若是統一必然是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共產主義統一了資本主義下的民主社會,乍看起來都有資本主義,很是齊一,但那是色彩不是本質了,中共的本質是專制集權,台灣的本質是民主自由,兩者是不同的社會構成,如同現在的南北韓,人種多半同樣但其社會文化卻是截然不同,若是強兩者為一體,其景況必然是大併小,而台灣勢不可免的會被全面吞併。

這個說法是我誇張了嗎? 我本來也以為我是過度延伸了,但習近平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說法,很明顯的就是表示要大吃小。 而大吃小的結果是甚麼? 看看香港這次的為了爭取真普選,被中共當局用強硬的手段封殺,而學生們不願意真普選被就此封殺,攻入公民廣場抗議,而遭到香港當局的強力鎮壓,甚有老師希望天安門事件的坦克人可以發生在香港,這是不是有點既視感? 台灣的三一八學運也是這般。

扯遠了,從中共對待香港的問題,可以知道,中共需要的是聽話的民眾而非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人了。 而香港之前有過對中共民眾在香港的不整潔行為發出的怒吼,但中共人認為我給你飯吃,你叫甚麼叫? 也許你會說這只是少數人的想法,但若是你有在中國大陸的貼吧論壇上晃過,你會知道有這種天朝上國思想的民眾絕非少數了,而在東西德統一的教訓中東德人也認為自身是二等公民,所以歷史殷鑑教訓在此不可不慎了。

《海峽兩岸的政治衝突和經濟互依及以後》一書中指出兩岸暫時和平,只是加速中國在兩岸實力的邊際優勢,在恰當時候,中國將強制促統。 而台灣因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模式,讓主張主權的政治勢力邊緣化,台灣當權者在推動兩岸關係時已經少了來自積近主權派的反對,但主權派的聲音將在民間擴大。 政治衝突經濟合作,兩個敵對國家發展相依的經濟關係,可以淡化政治衝突、增加和平,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國與日本。 但這不適用於兩岸。 兩岸並非兩個獨立國家,它的政治衝突不是國與國的敵對,而是分裂國家的敵對,是一種走向統一或永久分裂的過程。 對於這種分裂國家,經濟上的互相依存對統一或分裂必有不可逆轉之作用。 它所造成的和平,當然也是一種階段性的假象,和平只是走向被統一的過程。 此書成於2008年,其是否有驗,看倌自知了。

最後引三個人的話做結。

我們不相信歷史中有所謂無意識因素,社會進步事實上是一種躍進,只有在社會決心嘗試一項實驗時,這種躍進才有可能發生;也就是說,一定要有人出面來說服社會,或讓社會受到震撼,但無論如何,這永遠出於個人或少數人的行動。 柏格森,宗教和道德之源起。

卡謬在反抗者一書中說到:「奴隸起而反抗是為了同時代所有的人,因為他認為,這種命令否定了他身上的某種東西,而這種東西不僅屬於他自己。」

胡適說過。「爭取個人的自由,就是爭取國家的自由;爭取個人的人格,就是爭取國家的人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