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在幼年時,與親生母親和養母的關係是極其複雜的,因其親生母親烏雅氏在生下雍正帝時,在後宮中的地位仍卑微(應是常在一位),根據清代後宮禮制及嚴防女子干政的作風下,未封為妃位以上的女子無法親自撫養己身所出的兒子,因此雍正自幼由當時的皇貴妃佟佳氏撫養,佟佳氏其性格溫柔婉約,又勤儉質樸、寬容大度,可惜因其與康熙帝血緣過於親近(為康熙表妹),多年膝下無子女,一見雍正這孩子極為喜愛,並將其當做親生子看待,爾後在皇八女不幸離世後,雍正更是為其母性寄託。從雍正的角度而言,能被當時實際為後宮之首的佟佳氏撫育,又得到如同親母般的疼愛,經常在康熙面前為自己美言一番,逐漸讓父親在當時皇太子、大阿哥的爭權之間,也注意到了自己,爾後甚至康熙宮中接受父親的親自指導,確實讓他在隱隱自卑的心理中有了一絲光亮。
後世史書皆言,雍正是一個殘忍、陰沉的人,但實際上雍正只是一個渴望親生母親認同及愛護的孩子,他的性格與生性剛烈,說一即一的固執頑強的親生母烏雅氏極為相似,這也正是日後雍正與生母產生隔闔的一大主因,而其中的導火線也即是十四字胤禔的出生,烏雅氏對其的疼愛,並且為其向康熙索求更多名位,或要求自己禮讓等行為再再加深了雍正內心的不平衡感。
而雍正起初在眾皇子中, 一直不是太過注目。能夠受康熙指導,更大的緣故還是佟佳氏的視如己出,希望這孩子能夠也能受到父親的關愛。(在佟佳氏臨終前,甚至請託了康熙日後望可多些時候陪伴四子。),皇太子胤礽不只有著文學上的成就,甚至更有康熙對其母親的濃厚思念作為後盾,大阿哥胤禔有著武學上的長才,三阿哥胤祉對科學有著極高的領悟能力,爾後在九子爭嫡中,顯露鋒芒的八阿哥胤禩更是聰資絕穎。
童年時期的雍正,雖然表現了對康熙完全崇拜的仰慕,在繼位後也承接了康熙喜好外國文化的興趣,但在某一層面上,他當時並無法得到康熙帝的深切認同。更確切的說法是:他的童年,只有那在幼年陪他嬉耍、親自餵哺、甚至在康熙責怪自己時,會一反日常溫婉而輕聲反駁的佟佳氏,那個明明不是親生子女,卻將他當成 血脈照料的皇貴妃,全然的愛。(據言:雍正幼時曾貪玩爬至大石上,不幸跌跤時,非宮女或僕役去承扶,為佟佳氏太過擔心著急,親身去抱住當時大概才六歲的雍正,甚至手上有擦傷,卻在看見雍正毫髮無傷時,依然很寬慰的笑了。)
但到了雍正帝十二歲之時,這個唯一給予他全然珍貴之愛的母親過世了。對於雍正而言,他的天空等於崩塌了一半。他的性格又再次的往更沉鬱的路線走去。在自尊與自卑中,他在十二歲至十五、六歲這幾年之間,其心性不定,也自然被康熙評成了『為人輕率』的負評。
之後他努力地向康熙證明他並不是這樣子的人,最終也得到了康熙的信任。
(其實雍正只是一個希望有人疼愛、有人關懷,有人瞭解他的至情至性的男兒啊!!!)
再回到年妃身上。前文提過年妃的性格是多層次的,來自於她家族兄長們不同的性格及其自身的出身背景,她能夠溫婉如月,一言一語彷若流水般令人感到舒暢,卻亦能在適當時機動之以情,雖最終不能保住年羹堯 一脈,卻仍舊足以保住年家其餘血脈(年希堯在年羹堯一案革職後一年,即已復職,依雍正往昔正經八百的性格必定全殺),另為其在雍正面前指出二哥年羹堯的錯誤和私下通信往返欲要二哥罷手的舉動,也可見其心性並非單純的大家閨秀,而是有著見其不義必欲更正之的剛烈性格。
年妃被指為側福晉時時為16歲,正是古時女子姿容最為嬌豔的時刻。初為側福晉時的年妃要面對已為側福晉多年,甚至已有皇子皇女的齊妃,若根據後宮劇的爭鬥戲碼,年妃唯一的籌碼是她正值佳期的姿色。但是後續的發展卻讓人跌破眼鏡。(嫡福晉烏喇那拉氏將一切默默地看在眼裡~~若非為滿族,或許連她都要擔心地位不保啊...) P.S若不是乾隆帝為了將她母親的地位抬升,不斷的追封,雍正平生所冊封的皇貴妃唯有年氏一人。(皇貴妃位同副后,而年氏受封為皇貴妃時,正是年羹堯一案正鬧得沸沸揚揚之際。)
對岸研究雍正帝與以年希堯、年羹堯為代表的年府,這兩者彼此關係的學者或有志之士,都在探討一個問題:是年羹堯在軍事武力上(征戰西藏、平定青海)的表現烘抬了年妃在宮內的聲勢),或是年妃在宮內獲雍正之寵愛,而連帶將年羹堯的聲勢抬高,更在猜測康熙帝為何要將 一個當時年僅16歲的年氏指配給雍正,是要將當時身為納蘭明珠曾女婿的年羹堯(納蘭明珠為康熙中前期之重臣,其長子納蘭性德為詞人(可能不愛名位),但次子納蘭揆敘卻是對過往權勢耿耿於懷,因而利用許多姻親關係巴結當時聲望漸起的八王爺,形成黨派。)歸入鑲白旗,以制衡正黃旗之勢力,並平衡皇子各黨派的競爭。p.s八王爺與十四王爺的關係,又是另述了
因此在康熙四十八年,年氏一家正式納入雍正屬下前:太子黨、大千歲黨、以及日後聲勢漸望的八爺黨,各方都在爭取這擁有許多政治資源的年府。
年妃的出生,或許也是帶有一種宿命。(約康熙34~35年出生)
她在九子爭嫡開端的前五年誕生於這世界,於當時貴為名門的年府,爾後又在作為側福晉時,親自參與了九子爭嫡轟轟烈烈的過程,最後就像是完成宿命般,雍正3年旋即又悄然的離開這世間。
這樣的女子,可從其諡號"敦肅"兩字看出其生平行事極不平凡。
蘇洵的《諡法考》是這麼說的:
敦:善行不怠曰敦;溫仁忠厚曰敦;能記國善曰敦;溫仁厚下曰敦;篤親睦族曰敦;
樹德純固曰敦
肅: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
敦肅除了上述涵意之外,亦包涵了佛教用語中的敦雅、懷敬的意思。
(千萬不要聽信甄嬛傳某集的鬼話(勸其敬愛,收斂),雍正真如是想,早就不會給諡號了)
當時的雍親王府呈現什麼樣的景色,時身為嫡福晉的孝敬皇后,當側福晉十幾年的齊妃(李氏),擁有一子弘曆,也是後來被乾隆追封為皇后(再次聲明,在雍正一朝,她最高只有貴妃的位階)的鈕鈷祿氏,然後還有數不清的格格、宮人。
年氏用現在的話語而言算是空降部隊吧,一入府就成為側福晉。尤其二哥年羹堯與八爺黨的關係可說是切不斷理還亂(根本叫姻親),不可否認,起初她或許只是如言傳般是政治策略下的棋子。但在入府後三年(確切時間應為50~51年被指為側福晉),54年誕下皇四女,之後至雍正即位前的子嗣再為無從旁出。(甚至可言雍正一生子嗣除齊妃外,母親大多為敦肅皇貴妃。)
後面的史家說:雍正之所以臨幸年氏,是由於年羹堯 之故,大約有如下幾點因素(以下節錄自中國清(雍正)史研究業餘志士之一的白菜(化名)的看法 )
【1.康熙年間,年羹堯十分十分了不得,雍王要奪位,就得仰仗他。
大笑,想必我列舉一大串我們大少二少的“光榮事蹟”,大家也看到我們家那兩個闖禍精是否值得四“專房”某女,作這麼多感情投資了。年羹堯雖然與八九姻親關係密不可分,他也没有牛b到某人非他不可的地步,okay?那些某人喜欢某女,但因为要拉攏年羹堯,而不得不冷落某女,以身體討好年妃的情節真是滑稽。
2,雍正年間,年羹堯要在前線打仗,雍正為了他忠心耿耿,戰無不勝,就一定要臨幸某女。更噴,某不好好服國喪,不給年糕多多的錢,權,老想著和年女xx幹嗎?他明君孝子形像都不要了,跟年羹堯或明說,或暗示:我又和你妹妹睡覺了!我靠!這無恥不無恥,下賤不下賤?年糕要是真的那麼在意這種事,“男妓”某四就得讓年某女生孩子來證明(某些小白小說的一貫論調),親郡王在父母三年喪期內生孩子,宗人府也得給他革爵,某人一邊為了皇考,哭得昏天黑地,只肯喝粥,他能有生個孩子出來給天下人看看的想法?二月河小說尚未有此情節,《雍正王朝》的電視劇到把n多人洗腦了,把我們四寫的那麼下賤,我恨! 】
(p.s這絕對不是我打的,留著原文完全是因為這串話直接到太爆笑。名詞解釋:年糕就是指年妃,年妃黨的愛是很可怕的......)
前文也敘述過:年羹堯曾跟康熙嚴重,非常嚴重的起衝突過。
康熙五十年,年羹堯革職留任,因為他與岳昇龍剿判,戰事規模很小,岳昇龍也贏了,所以他一聽到戰事結束,沒親臨戰場就折返了。這算是不盡責。年妃這時候已經進雍邸,正是二八年華間的少女。
康熙五十六年(這時候的九子爭嫡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年羹堯再次革職留任,因為他與孟光祖往來交接。而此時年妃開始生育雍邸子女。到康熙去世,年妃連續生育了三個孩子。
康熙五十八年,年妃長兄年希堯因賬目不清,向下屬婪取,被左都御史田從典參劾,而被吏部,刑部下獄,五十九年革職。(這又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咱們年大少爺,其實說好聽點是溫婉,較為理性點的評語是稍嫌懦弱,這是一個被鳳陽州知府蔣國正恐嚇威脅的人生汙點)康熙六十年,年羹堯因擅加火耗,被康熙明諭訓斥。部議再次嚴辦,康熙未聽從。康熙六十一年,年羹堯因公然反對康熙派公諾爾布駐守西藏的決定,部議嚴辦,康熙未聽從。
(五十年到五十四年間,年羹堯二少的官職常常是往上又往下,因為太會打仗了,往下不到幾個月,又往上升了。)
從上述可以看出,若雍正要專門仰賴年羹堯,去奪得皇位是極為可笑的。對雍正來說,年羹堯算是一隻狂虎,雖然其與可增長助益,卻亦可拖累自己。(大少年希堯就算了,他的專長是用來談論風花雪月的)
而若回頭看看府內年妃,其性格亦似是這麼複雜。
溫柔婉約,卻又可以在她的行事作風下去探知其內心堅韌剛強。
第一件事是她與嫡福晉烏喇那拉氏彼此之間的關係,締造出一個大老婆與(最)小的小老婆彷若親生姊妹的情感。不是在重要節日互相把雍正弄到對方身邊,要不然就是被在外搞生死之爭的雍正遺忘時,染上風寒時互相照顧(尤其是咱們家的敦肅,進宮之後身體每況愈下,在府內還好,雍正即位時遇上康熙逝世,隔幾年又遇上皇太后離世,大大的折騰本就有心臟疾病的她啊!!孝敬皇后則是有著天寒即頭疼的毛病) 要說烏喇那拉,她或許比敦肅更適合做一個妻子,前因李氏被冷落十年,後因年氏又被踢到牆角十七年(真的完全不理不睬),卻不屈不悲不妒不驕的去維持府內的和諧(可以說是李氏暗自妒忌年氏,弘曆的母親雖有儲子,但,恩,標準的母憑子貴,所以性情安和。),之所以推論她們兩人的感情特好,來自於雍正三年敦肅皇貴妃離世後,雍正對敦肅皇貴妃的評論,亦提到了皇后對年氏的看法,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為:『生平視先皇考與先皇太后為至親,在重病期間縱使懷有身孕仍服侍妥當,亦對我為真心侍奉,比其家世封位,實屬難得。如今她離去,我內心話語即無處訴矣。』
(烏喇那拉在雍正三年後,扮演的腳色是雍正的心靈依靠)
第二件事是在九子爭嫡中,不難想像年氏本人因那最初豪放的二哥年羹堯之故,與雍正生平宿敵八爺胤襈與十四爺胤禔可能有幾面之緣,當時的八爺用現代名詞形容就是名副其實地『高富帥』兼具有聰明才智,談論詩文時亦溫文儒雅,十四爺就如同其二哥年羹堯是為一驍勇善戰的大將之風範。對於一個剛屆二八年華的少女,是有多大的吸引力。而這場婚姻在起初的目的正是要牽制當時以八爺黨與十四爺為首的勢力,咱們生性不太有安全感的雍正也曾經懷疑年氏的真心,但這個剛入府的少女可能是初生之犢不畏龍,曾在寫了一首詩,意為既然已作為你的妻妾,就不必顧慮我二哥與誰為姻親的關係。縱使二哥心恐有異,吾也不會變。
第三件事確實是如此連結所寫,年氏在得知年羹堯末期囂狂的作為時,曾暗中與塞外的年羹堯通信,說皇帝已隱然動怒,勸諫其收斂(年羹堯只給了我們年氏與雍正帝的關係如此親密,何須懼怕),接下來大概縱貫全中國朝代的後宮妃子中只有她夠大膽去在雍正面前說自己哥哥的不是,直言不諱的全部吐之而其後又希望雍正給他一次機會。
(所以雍正真的拖了超久超久超久,才把年羹堯處理掉)
而最後能夠明顯表現出雍正對年氏的感情,則是在年氏最後病重(心臟病是很可怕的,咱們年年就是死於忽視這個病又過度勞累啊....〉的時候,1725年11月,將其晉封為皇貴妃,這雖對他那以多情著名,為了情義而常不顧滿漢區分的兒子不特別(雖然年氏一族皆抬入鑲黃旗,但其血統仍是漢族),但對雍正可真是,深切希望年氏能因此開懷,而病情稍有起色的舉動,而且時機正是要猶豫是否處死年羹堯之刻。(甚至有一說是雍正在此時期暫緩年案一切行動)
不只是晉封為皇貴妃,在年氏去世前兩個禮拜,剛好碰上謁陵回宫之后,就立刻趕回年氏正休養之處:圓明園,而那個时候正好趕上冬至祭天,因此又必須再次去舉行儀式,而最後年氏去世前五天,記載皇帝日常生活的起居注,有記載事項的就停在祭天完後的隔天(至圓明園),這五天完全空白,亦沒有處理政事公文的跡象。這是個至今未解的謎題。
///////////////////////////////////////
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年妃離世。
她的喪禮,讓人不禁感嘆雍正之情深,及其內心百般無奈。
這可說是第一個為漢人皇貴妃所辦的奠儀,也是從此正式訂下皇貴妃葬禮的儀制。
而要說年氏的葬禮有多風光,過世的當天,皇帝下詔令:要所有皇親貴族集合(這其中包括了皇帝的兄弟),而允祉是極為不爽的狀態,他認為他是皇帝的兄長,為何要去祭拜一個皇貴妃。然後雍正暴怒,又加上當時籌辦喪禮的官員都讓他覺得很不用心(其實叫遷怒),然後把他哥罵了一下子,又把這些官員降職。
『上御勤政殿,大學士馬齊、協理大學士事務戶部尚書徐元夢、署理大學士事務戶部尚書張廷玉、戶部侍郎在學士裡行蔣廷錫、吳士玉,學士常保、班第以折本請旨。覆請宗人府奏,將嚷鬧廉親王府之包衣下人議處一疏,上曰:這所議錯謬,著再議具奏。又覆請吏部奏議處辦理,皇貴妃儀仗草率之禮部尚書賴都等降調一疏。上曰:賴都、李周望、查嗣庭、三泰俱著降二級,從寬留任……』〈實在是太可愛了〉
只有葬禮讓人感到年妃對雍正的特殊性嗎?其實不只如此。
最重要的一個點是福慧,是他與年氏唯一可以平安長大到可以讀書學字的孩子。這個孩子,曾經讓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深深得感到吃味,甚至在登基後也明確指出了雍正疼這個孩子已經疼到無法復以加之的地步。
除了前述親自向韓國使節以免除貢奉為條件,請求給予人參給這孩子調養身體痼疾。甚至在福慧去世 前幾個月,也就是雍正六年六月二十日,古今圖書集成告竣後,雍正將其賞賜給諸弟、皇子和群臣,集成棉紙書一共十九部,而竹紙書四十五部,福惠是皇子唯一得到一部棉紙書的,而弘曆和弘晝僅得一部竹紙書。而且福慧在宮中地位十分特殊,一次皇帝賞賜西瓜燈,八阿哥之名在允祥、允禮之後,卻在允祿之前,充分顯示了皇帝對其寵愛的程度,以致才會出現這種有違輩分的排序。這在雍正朝不得不說是特例中的特例,福慧高超的地位有此可見。而且朝鮮屢次傳聞雍正欲立者為福慧,而傳教士則說皇帝最愛小皇子,無論去什麼地方都帶著他。福慧死的時候是雍正六年重陽節(多虐心〉,雍正是將福慧以親王禮殯葬而已。但福慧的死,對雍正的打擊是相當大的,允祥去世之後,雍正的情緒處於失控階段,曾經道及“前八阿哥之事,彼奸邪小人之意中亦必以為朕心之痛至於不可解矣”,就是因為雍正的痛苦表現的很強烈,所以禮部那些人才會揣摩上意,請求給福慧上諡號,給個八歲的小孩上諡號,很荒唐是不?但是禮部那些人上這個奏疏,是源於什麼,大家應當很明白。但雍正不是順治皇帝,他不願意因為私情而引起譏議,正如他在十三死後撇清的那樣“但八阿哥之事乃朕父子之私情小節,可以即時擺脫,不使縈繞於懷,而怡親王之事,則有不同者。”,所以上諡號等被雍正拒絕了。不過乾隆深知乃父心意,替父親達成了心願。雍正雖然竭力撇清,但是他在十三死後將福慧拿出來提,可見福慧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接著,是年希堯在革職後一年即為復職(然後還昇大官啊!!),爾後是年羹堯除長子之外,其餘諸子,在兩年後又得赦免的悲情大戲,然後年遐齡安安穩穩的過完一生(因為雍正仍懷念那個曾經伴他走過九子爭嫡的年氏的最後宿願吧W)
再來就是以一個哥哥是身背負92條大罪的罪臣,自己卻是生平唯一所親追封的皇貴妃,最後還與雍正帝和孝敬皇后附葬泰陵。
這樣的一位女子,留下的謎題太多了,但年府與雍正的關係卻如此密不可分(可能接下來會來研究一下雍正的土地政策WW),只能讓我們這些死忠年妃黨不停翻史料,不停地去緬懷她。
//////////////////////////////////////
下一部應該是真正溫柔莊重的孝敬皇后W
她和雍正帝兩人幾近同齡(只差了五個月),12歲時就已嫁作人妻。然後在1697年(18歲時),才誕下她這一生唯一的一個親生兒子,後因為宿疾難以再生育。正如當初的佟佳氏,大大的展顯了一個女性身為妻子的風範。『不屈不驕不悲不妒,彼此相敬如賓,在雍正歷經磨難之時,又再以安慰,最終得了孝敬此諡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O_U6fdB-w
這一首曲,歌詞越聽越能描寫年妃雖然轟轟烈烈,卻又瞬然凋零的一生。
樹德純固曰敦
肅: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
敦肅除了上述涵意之外,亦包涵了佛教用語中的敦雅、懷敬的意思。
(千萬不要聽信甄嬛傳某集的鬼話(勸其敬愛,收斂),雍正真如是想,早就不會給諡號了)
當時的雍親王府呈現什麼樣的景色,時身為嫡福晉的孝敬皇后,當側福晉十幾年的齊妃(李氏),擁有一子弘曆,也是後來被乾隆追封為皇后(再次聲明,在雍正一朝,她最高只有貴妃的位階)的鈕鈷祿氏,然後還有數不清的格格、宮人。
年氏用現在的話語而言算是空降部隊吧,一入府就成為側福晉。尤其二哥年羹堯與八爺黨的關係可說是切不斷理還亂(根本叫姻親),不可否認,起初她或許只是如言傳般是政治策略下的棋子。但在入府後三年(確切時間應為50~51年被指為側福晉),54年誕下皇四女,之後至雍正即位前的子嗣再為無從旁出。(甚至可言雍正一生子嗣除齊妃外,母親大多為敦肅皇貴妃。)
後面的史家說:雍正之所以臨幸年氏,是由於年羹堯 之故,大約有如下幾點因素(以下節錄自中國清(雍正)史研究業餘志士之一的白菜(化名)的看法 )
【1.康熙年間,年羹堯十分十分了不得,雍王要奪位,就得仰仗他。
大笑,想必我列舉一大串我們大少二少的“光榮事蹟”,大家也看到我們家那兩個闖禍精是否值得四“專房”某女,作這麼多感情投資了。年羹堯雖然與八九姻親關係密不可分,他也没有牛b到某人非他不可的地步,okay?那些某人喜欢某女,但因为要拉攏年羹堯,而不得不冷落某女,以身體討好年妃的情節真是滑稽。
2,雍正年間,年羹堯要在前線打仗,雍正為了他忠心耿耿,戰無不勝,就一定要臨幸某女。更噴,某不好好服國喪,不給年糕多多的錢,權,老想著和年女xx幹嗎?他明君孝子形像都不要了,跟年羹堯或明說,或暗示:我又和你妹妹睡覺了!我靠!這無恥不無恥,下賤不下賤?年糕要是真的那麼在意這種事,“男妓”某四就得讓年某女生孩子來證明(某些小白小說的一貫論調),親郡王在父母三年喪期內生孩子,宗人府也得給他革爵,某人一邊為了皇考,哭得昏天黑地,只肯喝粥,他能有生個孩子出來給天下人看看的想法?二月河小說尚未有此情節,《雍正王朝》的電視劇到把n多人洗腦了,把我們四寫的那麼下賤,我恨! 】
(p.s這絕對不是我打的,留著原文完全是因為這串話直接到太爆笑。名詞解釋:年糕就是指年妃,年妃黨的愛是很可怕的......)
前文也敘述過:年羹堯曾跟康熙嚴重,非常嚴重的起衝突過。
康熙五十年,年羹堯革職留任,因為他與岳昇龍剿判,戰事規模很小,岳昇龍也贏了,所以他一聽到戰事結束,沒親臨戰場就折返了。這算是不盡責。年妃這時候已經進雍邸,正是二八年華間的少女。
康熙五十六年(這時候的九子爭嫡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年羹堯再次革職留任,因為他與孟光祖往來交接。而此時年妃開始生育雍邸子女。到康熙去世,年妃連續生育了三個孩子。
康熙五十八年,年妃長兄年希堯因賬目不清,向下屬婪取,被左都御史田從典參劾,而被吏部,刑部下獄,五十九年革職。(這又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咱們年大少爺,其實說好聽點是溫婉,較為理性點的評語是稍嫌懦弱,這是一個被鳳陽州知府蔣國正恐嚇威脅的人生汙點)康熙六十年,年羹堯因擅加火耗,被康熙明諭訓斥。部議再次嚴辦,康熙未聽從。康熙六十一年,年羹堯因公然反對康熙派公諾爾布駐守西藏的決定,部議嚴辦,康熙未聽從。
(五十年到五十四年間,年羹堯二少的官職常常是往上又往下,因為太會打仗了,往下不到幾個月,又往上升了。)
從上述可以看出,若雍正要專門仰賴年羹堯,去奪得皇位是極為可笑的。對雍正來說,年羹堯算是一隻狂虎,雖然其與可增長助益,卻亦可拖累自己。(大少年希堯就算了,他的專長是用來談論風花雪月的)
而若回頭看看府內年妃,其性格亦似是這麼複雜。
溫柔婉約,卻又可以在她的行事作風下去探知其內心堅韌剛強。
第一件事是她與嫡福晉烏喇那拉氏彼此之間的關係,締造出一個大老婆與(最)小的小老婆彷若親生姊妹的情感。不是在重要節日互相把雍正弄到對方身邊,要不然就是被在外搞生死之爭的雍正遺忘時,染上風寒時互相照顧(尤其是咱們家的敦肅,進宮之後身體每況愈下,在府內還好,雍正即位時遇上康熙逝世,隔幾年又遇上皇太后離世,大大的折騰本就有心臟疾病的她啊!!孝敬皇后則是有著天寒即頭疼的毛病) 要說烏喇那拉,她或許比敦肅更適合做一個妻子,前因李氏被冷落十年,後因年氏又被踢到牆角十七年(真的完全不理不睬),卻不屈不悲不妒不驕的去維持府內的和諧(可以說是李氏暗自妒忌年氏,弘曆的母親雖有儲子,但,恩,標準的母憑子貴,所以性情安和。),之所以推論她們兩人的感情特好,來自於雍正三年敦肅皇貴妃離世後,雍正對敦肅皇貴妃的評論,亦提到了皇后對年氏的看法,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為:『生平視先皇考與先皇太后為至親,在重病期間縱使懷有身孕仍服侍妥當,亦對我為真心侍奉,比其家世封位,實屬難得。如今她離去,我內心話語即無處訴矣。』
(烏喇那拉在雍正三年後,扮演的腳色是雍正的心靈依靠)
第二件事是在九子爭嫡中,不難想像年氏本人因那最初豪放的二哥年羹堯之故,與雍正生平宿敵八爺胤襈與十四爺胤禔可能有幾面之緣,當時的八爺用現代名詞形容就是名副其實地『高富帥』兼具有聰明才智,談論詩文時亦溫文儒雅,十四爺就如同其二哥年羹堯是為一驍勇善戰的大將之風範。對於一個剛屆二八年華的少女,是有多大的吸引力。而這場婚姻在起初的目的正是要牽制當時以八爺黨與十四爺為首的勢力,咱們生性不太有安全感的雍正也曾經懷疑年氏的真心,但這個剛入府的少女可能是初生之犢不畏龍,曾在寫了一首詩,意為既然已作為你的妻妾,就不必顧慮我二哥與誰為姻親的關係。縱使二哥心恐有異,吾也不會變。
第三件事確實是如此連結所寫,年氏在得知年羹堯末期囂狂的作為時,曾暗中與塞外的年羹堯通信,說皇帝已隱然動怒,勸諫其收斂(年羹堯只給了我們年氏與雍正帝的關係如此親密,何須懼怕),接下來大概縱貫全中國朝代的後宮妃子中只有她夠大膽去在雍正面前說自己哥哥的不是,直言不諱的全部吐之而其後又希望雍正給他一次機會。
(所以雍正真的拖了超久超久超久,才把年羹堯處理掉)
而最後能夠明顯表現出雍正對年氏的感情,則是在年氏最後病重(心臟病是很可怕的,咱們年年就是死於忽視這個病又過度勞累啊....〉的時候,1725年11月,將其晉封為皇貴妃,這雖對他那以多情著名,為了情義而常不顧滿漢區分的兒子不特別(雖然年氏一族皆抬入鑲黃旗,但其血統仍是漢族),但對雍正可真是,深切希望年氏能因此開懷,而病情稍有起色的舉動,而且時機正是要猶豫是否處死年羹堯之刻。(甚至有一說是雍正在此時期暫緩年案一切行動)
不只是晉封為皇貴妃,在年氏去世前兩個禮拜,剛好碰上謁陵回宫之后,就立刻趕回年氏正休養之處:圓明園,而那個时候正好趕上冬至祭天,因此又必須再次去舉行儀式,而最後年氏去世前五天,記載皇帝日常生活的起居注,有記載事項的就停在祭天完後的隔天(至圓明園),這五天完全空白,亦沒有處理政事公文的跡象。這是個至今未解的謎題。
///////////////////////////////////////
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年妃離世。
她的喪禮,讓人不禁感嘆雍正之情深,及其內心百般無奈。
這可說是第一個為漢人皇貴妃所辦的奠儀,也是從此正式訂下皇貴妃葬禮的儀制。
而要說年氏的葬禮有多風光,過世的當天,皇帝下詔令:要所有皇親貴族集合(這其中包括了皇帝的兄弟),而允祉是極為不爽的狀態,他認為他是皇帝的兄長,為何要去祭拜一個皇貴妃。然後雍正暴怒,又加上當時籌辦喪禮的官員都讓他覺得很不用心(其實叫遷怒),然後把他哥罵了一下子,又把這些官員降職。
『上御勤政殿,大學士馬齊、協理大學士事務戶部尚書徐元夢、署理大學士事務戶部尚書張廷玉、戶部侍郎在學士裡行蔣廷錫、吳士玉,學士常保、班第以折本請旨。覆請宗人府奏,將嚷鬧廉親王府之包衣下人議處一疏,上曰:這所議錯謬,著再議具奏。又覆請吏部奏議處辦理,皇貴妃儀仗草率之禮部尚書賴都等降調一疏。上曰:賴都、李周望、查嗣庭、三泰俱著降二級,從寬留任……』〈實在是太可愛了〉
只有葬禮讓人感到年妃對雍正的特殊性嗎?其實不只如此。
最重要的一個點是福慧,是他與年氏唯一可以平安長大到可以讀書學字的孩子。這個孩子,曾經讓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深深得感到吃味,甚至在登基後也明確指出了雍正疼這個孩子已經疼到無法復以加之的地步。
除了前述親自向韓國使節以免除貢奉為條件,請求給予人參給這孩子調養身體痼疾。甚至在福慧去世 前幾個月,也就是雍正六年六月二十日,古今圖書集成告竣後,雍正將其賞賜給諸弟、皇子和群臣,集成棉紙書一共十九部,而竹紙書四十五部,福惠是皇子唯一得到一部棉紙書的,而弘曆和弘晝僅得一部竹紙書。而且福慧在宮中地位十分特殊,一次皇帝賞賜西瓜燈,八阿哥之名在允祥、允禮之後,卻在允祿之前,充分顯示了皇帝對其寵愛的程度,以致才會出現這種有違輩分的排序。這在雍正朝不得不說是特例中的特例,福慧高超的地位有此可見。而且朝鮮屢次傳聞雍正欲立者為福慧,而傳教士則說皇帝最愛小皇子,無論去什麼地方都帶著他。福慧死的時候是雍正六年重陽節(多虐心〉,雍正是將福慧以親王禮殯葬而已。但福慧的死,對雍正的打擊是相當大的,允祥去世之後,雍正的情緒處於失控階段,曾經道及“前八阿哥之事,彼奸邪小人之意中亦必以為朕心之痛至於不可解矣”,就是因為雍正的痛苦表現的很強烈,所以禮部那些人才會揣摩上意,請求給福慧上諡號,給個八歲的小孩上諡號,很荒唐是不?但是禮部那些人上這個奏疏,是源於什麼,大家應當很明白。但雍正不是順治皇帝,他不願意因為私情而引起譏議,正如他在十三死後撇清的那樣“但八阿哥之事乃朕父子之私情小節,可以即時擺脫,不使縈繞於懷,而怡親王之事,則有不同者。”,所以上諡號等被雍正拒絕了。不過乾隆深知乃父心意,替父親達成了心願。雍正雖然竭力撇清,但是他在十三死後將福慧拿出來提,可見福慧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接著,是年希堯在革職後一年即為復職(然後還昇大官啊!!),爾後是年羹堯除長子之外,其餘諸子,在兩年後又得赦免的悲情大戲,然後年遐齡安安穩穩的過完一生(因為雍正仍懷念那個曾經伴他走過九子爭嫡的年氏的最後宿願吧W)
再來就是以一個哥哥是身背負92條大罪的罪臣,自己卻是生平唯一所親追封的皇貴妃,最後還與雍正帝和孝敬皇后附葬泰陵。
這樣的一位女子,留下的謎題太多了,但年府與雍正的關係卻如此密不可分(可能接下來會來研究一下雍正的土地政策WW),只能讓我們這些死忠年妃黨不停翻史料,不停地去緬懷她。
//////////////////////////////////////
下一部應該是真正溫柔莊重的孝敬皇后W
她和雍正帝兩人幾近同齡(只差了五個月),12歲時就已嫁作人妻。然後在1697年(18歲時),才誕下她這一生唯一的一個親生兒子,後因為宿疾難以再生育。正如當初的佟佳氏,大大的展顯了一個女性身為妻子的風範。『不屈不驕不悲不妒,彼此相敬如賓,在雍正歷經磨難之時,又再以安慰,最終得了孝敬此諡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O_U6fdB-w
這一首曲,歌詞越聽越能描寫年妃雖然轟轟烈烈,卻又瞬然凋零的一生。
先推薦這個網站,這個網站有很多關於雍正和康熙的資訊。
回覆刪除http://www.ourjg.com/bbs/index.php?m=bbs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雍正於九子奪嫡之後,立了秘密建儲制,此制雖然避免了兄弟明面上的相殘,但暗面的爭鬥卻是波濤洶湧,除卻此外秘密這二字,雍正實在是愛用了,如清代的最高命令上喻有兩種型式,一種為「明發上喻」,另一種為「寄信上喻」,後一種就是秘密形式的,由皇帝本人與收受者單一聯繫,不經第三人知曉,這種方式可以讓皇帝好像無所不知,但這只是一種術,不能夠成為一個制度,因為這種方式是將權力集中給皇帝,而不讓其他人預聞,這會造成怎樣的狀況? 更為專制與獨裁且不須負責,所以若說清代是最專制的大一統政權這恐怕是不為過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