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網址是這本書在網路上找到最全的電子版,雖然我對此書的某些章節(1、3、4、5、6、10)在這網址中消失了,有漸為深重的怨念。但是幸好留有後面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詳盡描述,不帶有過烈情緒的筆鋒,卻將當時慘烈的景況盡訴。雖只有短短的173頁,卻讓我看了許久。
http://www.taiwantt.org.tw/books/formosacalling/1.htm <<福爾摩沙的呼喚>>
昨天半夜又看到書架上仍留有此書,書名副標題是"一位紐西蘭人在台灣二二八事件的親身經歷"實在覺得很有趣,又突然想到最近由於總統大選候選人的身家背景,與國民黨來台初期,所爆發的二二八抗爭事件有緊密關連,加上外公曾經亦是經歷此事件的當事者,雖是幸運逃過一劫(據敘述是有被抓進去,只不過後來國民黨高層有考慮到外公兄長曾任督學的緣故和外婆家的某些關係,最後要求其寫張反省書與自白書,保證永不再犯,且忠孝愛國得以放出,而那張證明還留在我外婆家),當下看到這本書,感觸真的很深刻,不過我很難形容那是種甚麼樣的感覺。
此作品在1998年第一次出版,共有十四章。(翻譯成中文版是1999年),對關心台灣歷史或者是一些稍微接觸歷史議題的人士應該算是不陌生。不過對個人而言,他出版的時候我還在打尪仔標(仙)或拼拼圖玩積木的童年,後來自小學到現在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完全不曾提起這個故事。對於二二八事件片段的情節,也是來自外公口頭(算第一手史料?)上的敘述,才會在學校的歷史課上比起一般同學有更多想法。因此,當我真正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發現我大概一年前對他毫不在意是個天大的錯誤,這本書在這時候給予了我更多的感慨及感念。關於在此網址散佚的章節大概簡略的概述:
作者在第一章先簡單形容了台灣這塊土地在國民政府來台前,所經歷的歷史及台灣的地形、氣候,和當時台灣所蘊藏的天然資源(煤炭、石灰石、矽土、木材、硫磺、石綿,另有提及可疑性較高的原油,與天然氣),因土壤肥沃和充沛的雨量,使得如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等國都對台灣曾有欲佔領或殖民的行為。接著將時光直接跳到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敘述了日本人在台灣島上建立彼此緊密相連的工業,例如肥料工業、蔗糖工業、硫磺提煉工業和電力發展,到准許私人營運的工業投資及經營,整個台灣因此興起了一個較為富裕而有教養的階層。再者,支撐工業發展的即為交通發展,包括了長距離的雙軌鐵路及堅實平坦的公路、北部基隆港、南部高雄港,東部的花蓮港三大人工港(台中港則是在二次大戰結束而中斷),河運則是在現今的台南市中心到西海岸,以及嘉義的阿里山鐵路。而當時的電力則是以水力發電為主,火力發電為輔。
這先不討論日本做這些建設的用意為何,當然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但至少在這時期,日本政府對於台灣做出頗大,且不可否認的貢獻。但這些建設在二次大戰末期遭到盟軍轟炸,受到嚴重損壞。因此當時隸屬於聯合國組織下的救災及重建署在中國設立辦事處,而中國政府則設立一個中華民國全救災及重建署與之相配合。這開啟了作者本人來到台灣處理相關事宜的契機。然後暗示了這兩個團體彼此之間的矛盾,及後續事件的伏筆。
第二章在電子版中有完整的收錄,不多述。我想補充的是本人外公的親身經歷,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他還是才滿18歲的少年,剛離開隸屬日本軍隊下的夜間偷襲部隊,爾後在嘉義市的林森國小擔任數學教師,在距離二二八事件爆發前的一年,林森國小中本來身為台灣人的主任和校長就全數因不明原因被撤換,換作外省人掌握高層的權力。(這其中有一些長官連國字該怎麼寫都不知道,甚至是好奇水籠頭為何會流出水之類,廁所內的馬桶該怎麼用等新奇事件,大部分態度傲慢,認為外省人高人一等。不過仍有些在當時是願意與台灣籍教師溝通及作為朋友,不過後續的發展卻還是令人唏噓。),以及當時通貨彭脹之嚴重,我外公及外婆曾經敘述下列情狀:假若今天早上去市場買一顆蛋,可能只要十元,中午去買,就變成五十元;晚上變成100元,到最後錢根本沒用,不如當成蠟燭來燒。還有一些,中國士兵在嘉義市強奪擄掠的事件,例如看到往時在日本稍微富裕的居住環境,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侵占就是對的。
第三章到第六章,主要講述的就是上面的狀況。
第三章在描述台灣的東海岸,於日治時期即因為地勢極為險峻(懸崖斷壁)而不容易修築鐵路,因此在各種產業的發展上無法如同西岸般發達,但日本人卻仍是在平原上修建了工廠,和人工港,也發展了灌溉系統以種植稻米、甘蔗及鳳梨,而顧及到東海岸的孤立性,這裡的電力用的不是媒,而是木頭和水力。在花蓮,當時除了主要的『初見』發電廠外亦有兩座發電廠,分別是『色水』發電廠及『東門』發電廠,這三座發電廠總計共有二萬九千瓦的電力,在那時被賦予供應花蓮地區大部分電力的責任,後來這些發電廠因為颱風或者冬季西北季風的吹打而逐漸損壞,在作者拜訪花蓮的時候,色水發點廠已經被掩埋在河床底下,而東門發電廠也因為河床抬升受到損壞。在日治時期,在區域計畫下,花蓮負責了煉鋁工業的發展和原料進口。但是當將台灣這片土地轉移給了中華民國後,可能因為國民黨內部沒有資金亦長年從事戰爭,所以對於社經規劃是沒有太多頭緒的,而最終台灣省政府決定放棄了花蓮的重建工程,使得後來的居民若要通過河川只能興建便道。
第四章,則是將敘述的視角轉成以國民黨的眼光來敘述當時的台灣,在接管之後,台灣的工業被盟軍有效的炸毀,因大量建築與重要設施(如醫院、車站、工廠)都被嚴重損壞,大量的人民失業,也發生了隨機搶劫的現象,處處都需要快速且仔細規劃的重建。但是中國人(用當時的眼光,確實是如此)的到來,佔據了大多數的工作機會。而又因當時中國大陸正面臨即將國共內戰,也是百廢待舉的狀況,所有台灣民眾在日治時期所累積的資金和工業上的資源都被用作維繫中國大陸搖搖欲墜的經濟系統。除上述之外,中國國民黨為了維持政權和主權,遣返了原本建立起台灣工業經濟的日本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非常天真的認為中國技術人員可以應付台灣的情況,然後高層又限制了與日本購買零件或建築材料的管道,甚至將所有工業郊由政府壟斷,這包括石油、金屬鍊製、農業生產、電氣設備、水泥肥料等各種產業,通通都由陳儀指派他自身所信任的人出任負責人,並且禁止私人資金進駐。(黨羽?)
另外如果一開始由台灣人擁有的企業還無法對其進行掌控,台灣省政府就會想盡辦法使之無法運作,甚至規定要握有執照才能營運的隱藏性法規,並且將重建工程中很重要的原料:水泥
扣住在政府手中,不讓其流入市面,並且私下以高價販售。除了水泥,磷礦和鋁礦等的運輸進出口關稅等都課以重稅,譬如在當時若要把一千噸水泥運到上海(一噸水泥在當時的售價為十萬元中國幣),但是運費就需要六萬九千中國幣,還要加上手續費和保險費,而海運的價格是以鐵路運輸的價格的三倍。(超不合理),而若要把磷礦從中國運至台灣生產肥料,中國航運公司一開始也索價每噸三十二美元,後來因為發現會迫害到自己的利益,而將價格降回每噸四美元。
另外在嘉義這小城鎮,一家隸屬於中國石油公司的大工廠(應是在吳鳳南路)曾在日本人協助下生產丁醇、丙醇和酒精,而這家工廠在當時盟軍轟炸是個顯著的焦點,火勢延燒下,百分之九十的工廠都被燒毀,而當時被炸毀的這家工廠是全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全盛時期曾有三千二百名員工,是嘉義市的五分之一人口。因此在戰後的嘉義縣市,大多數人民只能住在用廢材料搭建的破爛房子裡,生活極度困苦,就連日治時期鼎盛的木材業,也陷入了泥淖中。
但台灣省政府在沒有資金和人才之下,選擇了在旁觀望。(外公和外婆曾經敘述過,在1945年4月左右,當時他們聽到某處有爆炸聲,然後跟隨家人逃跑,中間就遇到炸彈在身後爆炸,後逃至在日治時期應還是小山坡的大雅路上,從那望下去,整片嘉義市都是火海。而火勢延燒了大概五、六天,在這段時間中只能烤野生的番薯或者其枝葉來裹腹。)
第五章,是在講述台灣的財政和一般經濟的情況,當時台灣省政府的長官向作者表示沒有資金所以無法進行良好的重建工程,但是作者認為在當時的台灣算是具有良好的生產力的區域,若經過良好處理,應會是有足夠的資金可以轉移至重建上。在他的想法中,有關農產品的收入,特別是稻米收入是良好的資金來源,在當時的台灣稻米一年兩熟,一次收穫就足以供全島所需。另外一次收穫就可以以出口的形式來獲利,但是縱使是這樣做了,台灣所有的收入和農產品及工業用品都必須上繳給行政院,去支撐中國大陸如無底洞般的經濟。
這樣也就算了,堅毅且努力耐勞的台灣人民還能夠想辦法勉強養家糊口,但是對經營工廠的人,當時的銀行甚至沒有資金能夠貸款給他們,或者是說一開始有辦法貸款卻在後面斷炊的
狀況。更甚者還有台灣出口鹽至日本的收入,常常就這樣下落不明。
另外像出口給中國地區的稻米和煤礦,亦是如此的情狀。而如同上述所說,大量外省人佔據原本由台灣人所就任的職位,更是使得重建進度大幅落後的原因之一。
但中國軍官和士兵或渡海來台的人,真的也是同樣的辛苦嗎?在作者的紀錄中可不是如此(事實上也正是如同作者所寫,大部分學校中的外省長官,無論主任還是校長常常要台灣籍或親日派的老師繳交紅包或撫慰金,然後外省人會常常形成他們的收入比一般台灣人還要多的情形。一般較為高傲的外省老師甚至會瘋狂請假,請台灣籍教師免費代課,但自己在一旁納涼。),當時大部分的外省人可以得到免費住房(常常是搶來的,外公的某位高中同學,後來是那個時代算很有成就的律師,還是被搶了W)和海外津貼,以及較市價低的米糧配給和優惠的匯率,而台灣省政府也將台灣幣與中國幣連結,形成中國幣一有任何風吹草動,台灣幣值會受到更可怕劇烈的波動。
在經歷日本五十年統治的台灣而言,他擁有大量煤炭、稻米和鹽的出口,且相對來講並沒有特別需要進口的東西,台灣原應會擁有巨大的外匯信用,和在一般情況上可自給自足的現實條件。但當大量的中國人來到台灣,各種雙重標準和壓迫,和各種等同於現今詐騙的政策,譬如利用操控進出口的支付對價來創造巨大的政府收入(再進入私人口袋,送回中國老家),一套是官方的兌換匯率,一種是黑市的兌換匯率,這樣的策略使得許多進出口商必須花費更大的金額去進行交易。總之,各種霸政使得台灣人漸形成積怨。
第六章,內容是敘述外島澎湖的生活狀況,這個章節在前後形成很大的諷刺。一開頭是先敘述了澎湖在日本統治時期的生活型態,就像現今眾所皆知的是以漁業為主,當地的農作物是花生和番薯,而漁業再當時的漁獲量是兩千兩百噸,全澎湖共有六千人以上在從事漁業。日治時期,漁產都被銷往至台灣和日本,因此日本人也建立了非常現代化的設備,其中包含了儲存漁獲所需的大規模製冰廠。
可惜的是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人徵用了許多漁船,加上太多漁船被後來的盟軍炸毀,使得這六千人全數失業,爾後連同在馬公附近興建的大型海軍基地也被關閉,使得澎湖人又多出三千名的失業人口,造成很嚴重的飢荒。但是因為是外島,所以沒有多少援助人員去訪問澎湖的狀況。
而在作者開始嘗試前往澎湖開始,就遇到三次困難,第一次是引擎故障和無法取得航行執照,第二次是引擎雖然修好,但一出海卻撞到在台灣海峽上的沙洲,第三次則是在航行途中,因船隻漏水而又返航。作者必須與在台北的聯合國救難協會重建署聯絡,才在最終可以平安抵達澎湖。第四次所搭的船隻是一艘海軍軍艦,在作者一上船開始就有個個階級的軍官在列隊歡迎,而在前往澎湖的行程中,歡迎作者的宴會極度奢華。
但諷刺的是,一開始作者因了解澎湖的饑荒狀況,而在台灣與聯合國聯絡而調得了救濟糧食,已停靠在基隆港,五百噸的糧食將會從基隆港由英國船隻中途運送至澎湖,船隻再轉至目的地廈門,但中國的行政院卻下令禁止,只為了那無聊的主權。後來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作者才得知這批糧食還是到了澎湖,不過就作者拜訪澎湖,而親眼所見的情狀,推測已有多數民眾在此期間活活餓死。
飢荒的狀況有多嚴重?首先作者踏上澎湖的土地,途中經過一處四合院,院中到處飛舞著蒼蠅及垃圾,一群穿著破爛的衣服且骨瘦如柴的孩童站在進口處,房子裡則有一對夫婦在準備食物,時間大約在十點半,他們接下來所要吃的這一餐是早餐和午飯綜合起來的一餐(完全是悲傷的早午餐),而她們一天吃兩頓,所擁有的食物還能再夠全家活七天,這已經是這個村落中很幸運的案例。另外他們所吃的是馬鈴薯和小魚。
而在訪談的過程,大部分時間都是妻子用著蒼白的嘴唇和極大的力氣在回答作者的問題
接著作者遇到了丈夫因美國空軍軍機轟炸而喪生的一個中年婦女,要養七個孩子,在澎湖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完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最後最諷刺的是在作者要離開之前為他送行的晚宴,馬公鎮鎮長夫人煮了一餐西式的菜餚,包括了煎蛋、煎豬排(多諷刺)、白蘿蔔、番薯和奶油調味汁。
(簡述至今已有4000字以上,後面還有第十章所描述的餘波,但篇幅很少,大部分的情節在相關的二二八歷史中應該已有詳述)
關於第八章和第九章中的二二八事件過程,有些想要補充的想法。
在2000年,我小二的時候,曾經在旁聽聞當時大約21歲的表姊,為了大學報告的事在與我的外公討論二二八事件在嘉義市的過程。(正確的說法應是三二事件)
當時是大約這樣的描述:
1945年日本承認戰敗之後,嘉義市的大多數人民在得知中華民國(一開始台灣人真的認為這是祖國)的軍隊即將來台,在進入嘉義這塊地本地當天,當時的中央圓環噴水池(就是現在傳說中的『選前民主之夜』的那個噴水池)聚集了許多民眾,幾乎是全嘉義市的人口,比起現今選舉前的人潮還要多上十倍,幾乎是人在那中間,會被擠死的狀況(就如同假日的逢甲夜市,甚至更誇張),民眾幾乎都帶著中華民國國旗在那邊揮舞,直到當中國軍隊進入嘉義的舊城門(今天已為警察局),繞行至中央噴水池被劃分出來的走道時,沒有人想揮舞旗子了。
為什麼?他們當時所見到的中國軍隊,被稱為戰勝國的軍隊中的軍人穿著,竟然比之前才坐船艦離開的日本軍隊還要慘烈。戴著破破的斗笠(已經算是中央破個大洞的那種)、披著爛爛且被雨淋濕的蓑衣、以及不能稱作靴子的草鞋,這樣繞行著中央噴水池。而前幾天才離開的日本軍人卻是白色的軍裝仍然畢挺,有些仍然英姿煥發地跟較為熟悉的台灣人敬禮告別。
嘉義縣市,其實是一個有著跟台南不相上下的歷史文化的城市,只是與台南不同,這城市沒有龐大的古蹟遺產可以讓她宣傳(大部分被改建),只有阿里山鐵路、北門車站和現在位於文化中心後方的蓄水池(在日治時期是用來運送和存放木材的地方。)是三個最為人傳頌的歷史景點,亦沒有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呈現於其城市風貌上, 嘉義市就只是淡淡的活在清治時期,偶爾靠著很會打仗來保衛家園,順便守護清朝的政權,然後得到了嘉義這個稱呼。她最美麗的風華,是在日治時期。身為當時最大發展木材業及扮演者嘉南平原產稻米、鳳梨,順便做轉運點、被日本人教育成最會打棒球的城市,她留下了眾多的日式建築和日本人的文化,讓這裡的人有著在1945當時的台灣是最具有日本精神的人,雖然對中國的緬懷不可否認,但多數的民眾都還是留念著讓這個城市曾經是晚上不關門,都不會怕小偷進來偷東西的日本政權(據說當時用哪一手偷竊,就砍哪一手,實行幾次後,犯罪率大幅下降。)
當時的嘉義市已呈現基本的現代社會樣貌,雖然不是說很富裕,但在基本的自給自足上是可以足夠供應的。1945年剛脫離日本統治,接受了中華民國這個新的政權,在看到這樣的差異之下,嘉義人其實原本抱著希望可以靠原本的資源讓本省人與外省人和平共處的天真想法,但後續的發展,就如同在上面第二章的補充,外省人各種各式各樣的剝奪、侵占,和明明很愚蠢,卻想要控制台灣人的想法,以及越來越嚴重的通貨膨張,處處在暗中進行的黑市交易(譬如連一隻豬都能在黑市找到,一隻要一萬元台幣。),導致了嘉義人,不,全台灣人的不滿及怒火,只是對於嘉義人來講是更激烈的而已。
三二事件怎麼產生的?並不是偶然,也不是因傳說中的演講而出現。
而是長期下來的積怨和歧視,使得整最為劇烈的三二事件就此產生,那為何不在第一時間響應以台北為起端的二二八事件,而在兩天之後才進行了整個抗爭,在當時的嘉義,以當地的仕紳為首(包括醫師、律師、教師)和一些在日治時期已經有一定經濟基礎及名望的商人,曾經在某一處商談如何有計畫性的反抗政府,這種會談在二二八之前已持續了多時。這次行動幾乎在那個時代,傾出嘉義市所全可動用的資源。
外公的背景在當時是特殊的,他與他兄長相差了17歲。外公5歲時雙親早逝,從這時開始都是由哥哥已當老師的哥哥帶大的,但時常調動,約8歲時(1935年),他的哥哥穩定的在嘉義東門公學校任教,1943年又被調至澳門的日語學校做教務主任兼西南日報的顧問,到1946年4月才返台,而成為嘉工職業學校的國文和歷史教師。這時候的外公19歲,仍在林森國小任教,就像我前述所言,外公曾是二次大戰日軍夜間突襲部隊的成員(真的曾被派到南洋過),而其兄長與日本官員的關係亦極為密切,是個標準的親日派成員。
伯公在當時除了這些身分之外,還有一項直到七十歲才以全國性展覽公諸於世的才能,那是四藝中的書法。於那時候的嘉義縣市,伯公算是名氣不小的書法家。1946年8月轉任柳林國小校長,後就任嘉義縣市的督學。
外公在當時的會談中,正因此種關係而曾經參與了幾次,而當時在林森國小與台灣籍教師交好的某個外省籍教師,在最後決定行動前的會議,也去旁聽了一次。
然後三二事件就發生了。
三月二日下午,市民卻開始包圍警察局接收槍枝、闖進市長官舍,市長孫志俊在台灣人市參議員林文樹、林抱的協助下抵達憲兵隊避難。之後市區繼續發生大陸人遭搶、遭毆打
等事件。同時市民也佔領了廣播電台。(這市長一直認為官民良好,不過前一年在視察學校情狀時百般刁難台灣籍教師)避難到憲兵隊的孫志俊遂要求市參議會議長鍾家成出面維持秩序,並打算要
駐軍入城鎮壓。當時有陸軍二十一師一個獨立營駐在市郊山仔頂的軍營內,同時
東門附近也有一排兵駐紮。此外市內還有憲兵隊。嘉義市南邊則有位於水上鄉的
空軍基地,通稱水上飛機場。
隔天市參議員、三民主義青年團成員及關心地方事務的人士聚集開會,
照行政長官和市長的命令,組成了嘉義的「三二事件處理委員會」。市參議會議
長鍾家成生病無法出面,三民主義青年團主任陳復志被推為主委。這個『三二事件處理委員會』裡面即是有很多人是原本暗自進行會談的人。
他們第一件必須面對的問題是:因警察、駐軍在民眾圍攻下退走,一方面
市內需要維持治安,因為確實有流氓趁機接收武器,不只威脅大陸人,也威脅一
般市民;另一方面,由於市長和大陸軍人態度強硬,憲兵隊和軍隊打算入城鎮壓,
還有紅毛埤空軍第十九軍械庫、附近的水上空軍基地所構成的強大兵力,讓嘉義
市民相當不安。基於這樣的情況,於是成立了「作戰本部」,由保定軍校出身、
打過抗日戰爭的陳復志上校擔任司令,號召市民自動組成自衛隊。又在處委會的
決議下,嘉義電台向全台灣廣播徵求「志願軍」來嘉義協助,果然中南部許多鄉
鎮一隊隊青年前來助陣,而有圍攻紅毛埤軍械庫、水上飛機場包圍戰等事件發生。接下來的發展,是處委會中內部紛亂不堪,在當時盛傳著有外省籍間諜的出現,就是很多本來機密行動的時間點,市政府和軍隊的人都會先知道並先預行防範,因此內部產生了很嚴重的雜音。爾後陳復志先生交出了主導權。
3月3日,接收市政府、圍攻紅毛埤軍械庫和水上飛機場,都是兩場硬戰,但是靠著許許多多自嘉義縣市甚至遠從台中、埔里來參與的民軍,和原本就已經很了解這兩個地點的地形環境,以及原本就有著熟悉獵槍和獵刀的鄒族原住民,而得以攻下。
(但軍械庫的武器在攻入時,已發現所剩無幾。)
*後證實為某外省籍教師是所謂的間諜
接著圍攻水上飛機場所用的武器和彈藥,則是來自原本攻陷虎尾機場的戰利品。
為什麼前面會說,當時這場三二事件幾乎出動了所有嘉義縣市的經濟資源。
這些仕紳提供了糧食和飲水,而醫生們、來自於護校的老師們更是在有大量受傷民眾時自己投入,或號召護理科學生參與了治療救援的過程。而律師和某些較有正義感的參議員則是扮演著與台灣省政府溝通的角色。(當時甚至連現今的嘉義女中裡面修家政課的女學生,也要去戰場幫忙煮飯,外公和外婆是這樣認識的)
圍攻水上機場是絕對的硬仗,當時一群如同外公般曾從日本軍的年輕人扮演著衝鋒的角色,因其對於軍事上的攻擊較為了解,合同人數龐大的民軍,所以很快地就將水上機場攻下,甚至曾抓到幾個空軍軍官,將他們先拳打腳踢後再關起來。
在三月八日之前,民軍和民眾充滿了希望,甚至開始幫助了那些跟他們一樣是平民的外省及受難者,將自己的食物和水、衣服甚麼的都分給他們。
但是所擁有的武器和軍火在要攻佔水上機場由日本人所建的防禦措施時,幾近用盡。所以主和派的聲音開始彭張(這一些人大多數是商人),而市政府及憲兵隊一邊跟處委會迂迴斡旋,一邊偷偷要中國大陸的中央政府運送補給及請求援軍,最後蔣中正決定在三月八日派遣軍二十一師來台,並且已登陸基隆。
而其中原已談成的某些協定,其中包括不得對學校開火,不得燒毀民房村落等事,皆數在三月十日二十一師抵達嘉義後破滅,嘉義中學在三月十二日遭受空襲,處決當時已經受傷的許多學生,所死亡的人數有好幾輛卡車之多,全數堆放噴水池。嘉義農工則是在三月十三日遭受同等對待。
外公當年在三月二十日左右被抓進牢裡,後在各方奔走之下,才得以放出。
但雖然外公本身的生命是沒事了,但伯公在1951年因此事被調往阿里山當一個山地教育視導,一年後再次以身試法試圖去作保當時被誣陷『窩藏匪諜』及『貪汙』的高一生先生。
外婆的家族在日治時期開始,算是很富裕的家庭。(據述在外婆的爺爺那代,台中彰化這片區域的許多土地皆是張氏的,後在父親那代擴大至嘉義一帶,其父親對向其乘租的農民卻相較他人溫和,與當地的國民黨政府關係表面上和諧。而在1947年之後,因228事件餘波而逐漸成為眼中釘,多次出售土地。1953年之後台灣土地改革政策,正式沒落。
(所以外婆對國民黨的厭惡程度,在我小時候就聽她常常敘述至今)
到此補充結束。
之所以對這本書有這麼深刻的想法,可能源自於母系那邊的歷史背景太過奇特,可以說是不論外公或是外婆,各自都是曾經受當時的國民黨『捉弄』的人物,在我們這些絕無法想像當時其艱辛困苦狀況的第三代眼中,卻從無一絲抱怨或想要以其爭名謀利的念頭,甚至是連伯公這樣的傳奇人物,也從未提起試圖去做保高一生先生的經歷。(應還有很多,俗話說本性難移)
他們的經歷大致是如此:倆人有早上五點起床摘草菇去賣、七點外公去學校上課,外婆開始幫人縫製衣服,下午五點下課後接家教,到九點下課,下課完不是兩人騎著腳踏車,去電影院賣瓜子、冰棒等小零食,就是後來帶著兩個較早出生的女兒,一起跟著去電影院叫賣。十一點左右電影院關門收拾東西回家。
P.s 母親的兩個弟弟晚母親六年出生,出生後的家境漸好。
他們兩個人就如同台灣人民所代表的『水牛』形象,從19歲開始認識,直到外公以87歲的年齡過世,這樣相伴了超過半個世紀。而他們的子女,正是經歷且親眼證見了台灣經濟如何從貧苦走向富裕的年代。
我無法想像是如何走過來的,也無法想像其中的艱辛和折磨有多少。
只突然感覺到生於1992年的自己,是多麼幸福,無付出任何辛勞,即有多少人努力的成果。
更對於往昔為台灣這塊土地奮戰過的人民,有很多景仰。
瞬間更為瞭解了,從小所生長的嘉義市背負多少歷史的痕跡。
我一直都是政治立場中立偏藍色,也會被歸類為藍色的人,因為我的家庭背景是現今人人皆會喊打的公務體系與教職所組成,再加上,我一直無法理解某些持不同立場的人為何要去攻擊、傷害,或者很堅持自己所相信的才是正確的,而不去顧慮其他人的感受或傾聽他人的做法。或許亦是在逢年過節,與父系的親族們相聚時,所受的耳濡目染影響了吧
(祖父雖是在日治末期白手起家從商,但娶了當時在台南白河出身於富裕(豪奢)家庭,家族與國民黨來往關係良好(常常貢獻)的祖母,因這層關係,家道不曾大幅度的崩落,父親的成長過程相對比起母親還要順利,算是我個人,父系與母系極為強烈的對比。) P.s 反正兩個人的祖先都不曉得玩過幾次漳泉械鬥了,不算甚麼
第一次聽外婆說起她的故事是在六歲的時候,那時才在腦海裡印下了國民黨原來曾經是這麼殘忍的印象,雖然後來在國高中的歷史課,得知土地改革政策幫助了眾多原本生活艱困的農民。曾私自將外婆家族的遭遇解釋成時代的悲劇。 但直至最近,才曉得了所有始末。
又再一次被他們的故事所動容,以及敬仰那些曾經在過往台灣歷史上付出生命,或者嚐盡一生艱辛刻苦之命運的先輩們。
恩,然後這篇文應該有一萬字,很可怕,看完的會很感謝你們WWWW
-----------------------------------------------------------------------------------------------------------------------
史料索引
1.回憶高一生先生被捕的當天及其後
2.因為感覺這篇文太正經了,所以讓看倌們看看書法吧W
天鶴仙史-陳丁奇先生(原名:陳登奇)
註:外公本名陳登錦
很感謝對本書做了詳盡的介紹。
回覆刪除針對二二八,在台灣歷史論文集精選中有細訴過它的成因。 分享如下。
基本概念:
政治歧視
政治腐敗 政治交涉路線
文化差距 ->官民矛盾初期暴動、族群矛盾(2/27-3/2)-> (3/9) ->恐怖鎮壓(5/16)
社會問題叢生 建軍路線
經濟困難
暴動原因分析:
一、共產黨策動:所謂共產黨之策動應有組織性、目的性、計畫性等,但二二八事件顯而易見為一無預期性、突發性、未知性之事件,是故於共產黨之策動無何干係,況哉其時中共要求台共謝雪紅交出"二七部隊"之控制權遭拒則可知悉兩者並非同一系統。
二、經濟困難: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際,台灣之生產關係、生產力越中國大陸多矣,陳儀治台則將此特異性做一特殊政治考量,其表現於經濟處,則維持台灣相對獨立性,設置獨立銀行、貨幣體系等,以避免其時大陸混亂之經濟波及於台灣。可嘆,當時國共內戰不休,台灣之資源如米、糖被國民政府大量徵收。 除卻此外,於控制物價抬高本土產品價格以抑制消費量,如米一擔於上海賣二千元台灣則為四千元、鹽一斤上海六元、台灣十五元等,此種公開式之掠奪與剝削,卻被陳儀政府視作驕傲,任意限制物價、無償借調物資,派糧食徵收隊於民間以低價採購糧食,終成難以挽回之局面。
三、社會問題叢生:戰後台灣多數工業均掌於政府手中,因種種困難難以回復生產,故失業人口甚矣,而以此引發之無業流民擾亂社會秩序亦不可免,另為慶祝中華民國憲法之公布,行大赦天下出獄者達四千五百人,此對社會秩序之敗壞有一助長成因。而其時居住問題、炒房問題令官民之歧見與本省外省心中之怨懟另情勢更加複雜多變。
四、政治歧視:當中國戰勝日本後接收台灣,滯留於中國大陸各省之台灣人民受到普遍歧視,因蔣介石以德報怨之策,令中國人無法報復日本人而將此種情緒轉嫁於台灣人身上。 而政治層面,台灣政治長官幾如日本總督般擁有立法、司法、行政之權。 另於高級官員方面甚少台籍人士,如公署九處正副十八名處長、四個委員會之主任委員,台籍人士一名。
五、政治腐敗:楊肇嘉談日本政府與中國政府,如此說道"任何事情都怕比較,日本人過去五十年固然是以殖民政策統治台灣,但日本人卻有其長處。第一、法令簡單明瞭,不像我們的多如牛毛;第二、日本人雖然妄自尊大、氣勢凌人,但是辦起事情來認真負責,他們的確做到分層負責的程度,沒有推、拖、敷衍和踢皮球的習慣" 而楊肇嘉認為此種比較而諸之失望、怨尤為二二八發生之因矣。 而陳儀本身雖說"不要錢" 但其下官員種種貪污大案多數均不了了之,無怪乎日後民怨漸積終至不可收拾。 另說軍警,陳儀嘗告旗下警察出勤不可攜槍,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不但隨意攜槍也隨便開槍,二二八事件之查緝私菸之引爆,蓋因此故。
六、文化差距: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白崇禧來台宣慰,謂"此次事變之原因,即是台胞青年過去受日本狹隘偏激之教育,由於日本對殖民地所施奴化教育之遺毒,不正確之思想、不了解國情、以致輕視祖國政府人民和軍隊。" 白崇禧將日本在台統治之現實,採狹隘偏激、奴化、偏狹之認知態度,此於陳儀政府應無二致矣,從此可知何以二二八後期有屠殺發生。 戰後初期外省人、台灣人之相處情形,有者以"優越感與自尊心之對抗"描述;大陸城裡人下鄉帶有一優越感,抗戰時期亦有人將此種優越感態度帶往大後方,之後又帶往台灣,而此種優越感於台灣人之自尊心相互對抗,而造成了之後連綿數十年之族群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