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農業革命帶來了甚麼?

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的開始並沒有一個精確的時間點,而約莫是在西元前九千五百年至八千五百年間。而地點是在土耳其東南部、伊朗西部、地中海東部等。

而以前認為農業的發源地是位在中東地區,但現在則是認為各地的農業是各自獨立發展的。

如中國馴化稻米、小米、豬;中美洲人馴化玉米;新幾內亞馴化甘蔗、香蕉;西非馴化高粱、小麥、非洲稻;南美洲馴化馬鈴薯等。

這些地區的農業並非由中東傳入,而是自行馴化而成。

那農業革命帶來了甚麼?



好的方面來說,帶來了更多的糧食、更多的人口、不必在遷移漂泊、有富餘的糧食可以養活專業人才為複雜的社會制度奠下根基。

那壞的方面呢?

更多的糧食表示食物的單一化,在營養的攝取上不足,而同樣的在面對荒年的時候只能仰賴儲備。

更多的人口代表人口密度的增加,這也導致傳染病大規模傳染的可能性提高。

有定居的地方表示在面對敵人攻擊時,首要選擇是抵抗而非逃跑,因為定居後人與土地被綑綁在一起,離開了土地等於一無所有。

複雜的社會基礎下,大部分的資源利用稅收、勞役的方式供養給專業階級,農民只得可以活口小康的糧食,甚至一點都不剩。

那既然好壞都有,為什麼不要退回狩獵採集的社會? 因為改變是一點一滴的,是一個世代傳承一個世代,在每個世代中都會有些許的改變。

比如一開始的野麥佔的比重不多,而透過每次的採集有細微的種子掉落在暫居地附近開始生長,於是在暫居地的時間拉長一周,下次回來時拉長為兩周,週而復始下來,定居則不可避免。

同樣的農業革命的發展不需要當地部落集體的同意,只要有一個部落開始這樣做了,全體就必然要跟進。 因為農業革命帶來了人口的擴張,人口的擴張在沒有火器只有木器、石器的時代,人口就是力量,而農業部落人口繁多,力量相對較強,直接得以消滅或併吞狩獵採集部落,間接的則是獲取更多的土地以及資源。於是要想對抗農業部落,就只有令自己也成為農業部落,以人口對抗人口。

類似的案例在哥倫布遊說歐洲諸國王公資助其航海事業上也是一般,哥倫布求助過葡萄牙國王、西班牙貴族等都告失敗,直到向西班牙的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但第一次求助仍被拒絕,第二次才獲准同意。 而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後,西班牙殖民美洲,其餘的國家看到西班牙賺錢,也群其效尤。 因為若不這樣做,自己的國家將落後其餘的國家,對於自己是不利的。

所以,根據世代改變以及人口優勢的原因,狩獵採集社會是回不去了。

除此之外,也許這也和人的慾望有關,當我們有的更多更好的奢侈品時,這些奢侈品就會隨著時間轉移成必需品,諸如現代的冷氣空調、微波爐、網際網路等,而這些東西卻也帶來新的代價,而農業革命帶來了甚麼代價?

第一,病變。 智人在兩百五十萬年的間的演化,並不是為了在農田裡挑水擔肥料、彎腰除草的,而透過長時間重複性的勞動,對於骨骼的損害是相當大的,而這也造成了農業社會骨骼病變的可能超出狩獵採集社會。

第二,幸福。

甚麼是幸福? 族群的成功就等於是個體的幸福? 那甚麼是族群的成功? 就生物學而言以基因來說,更多的DNA複本就是成功,所以只要更多的數量那在演化上就是成功的,個體在基因的眼裡,只是一個載體,讓基因可以永恆存在的載體。

舉個例子來說,現今全世界有十億隻綿羊、十億隻豬、超過十億隻的牛,超過兩百五十億隻的雞。 在基因的角度來說,太棒了羊、豬、牛、雞真是優越的物種,比起那些不禁打的渡渡鳥、恐鳥基因,真是太優越了。

但是仔細去看這些牛羊豬雞的生活環境,每個的生活區域不容許他們可以自由活動,在乳汁的攝取上也受到限制,也不允許與同類接觸。

這樣的生活,是幸福嗎? 對於牛羊豬雞而言,牠們也有社會性的需要,但可惜的是智人們認為不需要。

所以,演化的成功和個體的幸福是不等同的,而農業革命的代價也正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