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讀<<刺桐花之戰>>
讀<<刺桐花之戰>>
本書介紹的,是林爽文抗清之役中的平埔族大尪姨金娘的故事。
台灣通史對於金娘的描述僅有兩行,三十三個字。
「金娘,下淡水番婦也,習符咒,能治病,大田信之,軍中咸呼仙姑,爽文亦封為柱國夫人。」
而流氓教授林建隆發揮他的想像力以及鄉野故事相結合,創作了本書。
故事從平埔族女子被清朝不肖官吏抓入軍營充作軍妓開始,過程中金娘與平埔族族人同天地會林爽文一夥合兵抗清,以祈救出被抓走的族中女子,而至金娘以身為質前往換人為止。
故事中有諸多民俗逸聞的內容,但在細部的考究上,倒是未有明顯的差錯,至少我是未曾看到了。
比如書中進展到林爽文攻府城之際,府城的城牆為竹城,在這點上書中有做描述,而看到此段,也令人想起台南的南門碑林,裡頭有塊改建臺灣府城碑記,所記述的正是林爽文事件後,府城改建為土城的流變了。
當然,本書為藉歷史之名而寫作成的小說,其內中自有作者想表達的意涵。
其一,有志一同共劃未來的,未必然內心動機全然相同,比如和林爽文一同抗清的人,再救回部分的西拉雅少女後,也將其中的兩名少女藏匿起來,這樣的作為與清朝不肖官吏又有何兩樣? 面對人性中的原始欲望衝動,紀律與道德在此時仿若虛設,而同樣的在幫助金娘抗清的一名人士也是同樣,從為了解救黎民的水深火熱到一切都是為了金娘的轉變,這也是種難以控制住自己的慾望所導致。
其二,拯救人到底要用怎樣的方式? 就好比在兔子和綿羊在野外生存,究竟是要勸導老鷹和野狼不要吃肉(道德的勸說),還是引進或創造老鷹和野狼的天敵,而這個天敵又和兔子和綿羊有著共利關係(利害關係)。
書中說了一個故事,小米的天敵是米蟲,而小米若是要引進米蟲的天敵,那是引進竹雞好,還是鴨子好? 小米無法決斷,人類觀察了這個現象就幫助小米進行選擇,因為竹雞在吃完米蟲後就接著吃小米,而鴨子只吃米蟲而對小米毫無興趣。 從此小米減少了被米蟲吞吃去現象,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在於仔細的觀察和理性的決斷,觀察得知竹雞和鴨子都能對米蟲進行損害,但竹雞會順便去啄食小米,導至小米驅虎吞狼後,仍被老虎一口吞吃。 而鴨子則不然,鴨子只吃食米蟲,而對小米頂多只有些口水,不損及生存了。
這個現象套用在天地會林爽文事件則是,天地會(小米) 清朝(米蟲) 期待中國漢人一同響應(竹雞) 列強勢力(鴨子) 當然這比喻是理想化了,畢竟誰能知道列強是否只是偽裝了。 不過從這裡可以知道,不能只期待中國漢人的響應,因為你無法知道若是中國漢人推翻了清朝後是否會吞滅台灣,而接觸外國勢力是可以依此來制衡清朝或是推翻清朝的漢人了。
其三,起義軍裡頭有人雙面壓寶,家族中一方面派人與清朝交好,又派子弟前來起義軍共謀大事,最後又與平埔族達成協議將部分族人與財貨運往深山老林去,不管成功或失敗都留有東山再起的實力,這樣子的人看似雙面刀鬼,但作者藉著金娘的口中說到。
「生命的價值本就是一種認知,而生存之道也是一種選擇。 說不定有朝一日台灣得以擺脫入侵者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國家,為了生存也會採取兩面甚至多面手法。」
這裡所描述的,正是人們往往急切的用道德去論斷所有的事情,但是這樣卻是無補於事了。
其四,清朝利用族群之間的不合,進行分化合擊,這在每個國家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身上,均可略見端倪,以族群間的相互鬥爭,避免自身的統治遭到動搖,仇恨越深,爭鬥越多,當哪一方落入下風,統治者予以幫助,而當這方勢大則又反過來幫助弱小一方,從而達成雙方只看見彼此之間的仇恨,而未曾看到真正套在脖子上的枷鎖了。
其五是,何謂衰亡? 衰亡不是指這個民族的血緣消逝,而是指文化的泯滅,這才是種族真正滅亡的時候了,很可惜的是,平埔族的文化確實流失不少,但至少阿立祖信仰、拜壺、公廨仍是存在,而我也曾因師長之故,前往台南東山吉貝耍部落一探究竟,以彼時的所思所感,實在是對於立身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族群,往往我們只了解的是漢人的歷史,而對於原民的歷史卻是少有所知,這令我很是慚愧,是故,當我在舊書店中看到本書二話不說的將其買下,其內心動機就肇因那次探訪就已埋下了,而若是對平埔族的故事想要有些輕鬆的閱讀,本書是一個相當好的選擇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