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走向以競爭架構來爭取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出自<<史紀,貨殖列傳>>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
「普天之下只有兩種人,一種為名,一種為利。」似出於清朝孫嘉淦。
兩段話來自中國古籍,前句說明了天下人的活動多半是為了利益而行,後句說明了,君子(承道統者)以義之規範所驅動,小人(一般民眾)以利益之所向而動。 而最後一段話,乍看之下似乎和史記有所衝突,但仔細想想卻又不然了,所謂名利名利,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但丁神曲,說人有七宗罪分別是「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婪、暴食、色慾。」 而其中貪婪則與利益之攫取有其相關性甚至是必然性了。
在東西方對於普通人都有一個基本見解,那就是人性是以利益來驅動的。但這不是說利益是不好的、是不妥的,而是指沒有限制的、毀壞性的攫取。
追求適當的利益是好的,比如追求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飲品、更多的居住地,一開始這都是為了生存,但當人生存的基本條件被滿足了那就會推向一個可制與不可制的分歧點。
可制者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求取自己所要的所需的東西,而不多加強求自己所不要的,而不可制者,則任憑欲望之驅使,瘋狂的獲取更多的東西,以滿足自己的私慾了。
長此以往,不可制者會勝過可制者,因為不可制者有的太多,他可以拿多出來的東西進行交換或是投資,而可制者則不行,久了,兩者的差距就顯現了,可制者則被這個社會所淘汰,所遺存的多半是不可制者了,很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結果可笑,但想來可悲。
一個制度的建立,美曰其名是告訴你在自由的市場下大家公平的競爭,但這種機制下,大者通殺小者敗亡,因為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賽,我想要永續發展所以我使用天然古法但價格高,但對方用化學製品壓低價格,兩者相比,我可能活不到風氣開始改變的那天,所以為了生存我也只能學他。
這就是現今的社會。 為了生存,我不得不這樣做。 但這樣真的對嗎? 我想不然,當我們為了生存時一再的竭澤而漁、窮盡地力時,我們可曾想過
「善待地球。地球不是你父母給你的。是你的孩子借給你的。」
──印地安格言
願諸位可以分得清楚,「想要」與「需要」的差別,謝謝。
注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下的人紛亂煩躁,都是為了利益忙碌;天下的人吵鬧繁雜,都是為了利益奔波。
熙熙:和樂的樣子;攘攘:紛亂的樣子。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