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以巴衝突

看了張照片,讓我有了很深的觸動,而為了這觸動,就來寫寫相關的文章了。

關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

衝突的原因是甚麼? 簡單來說是民族、宗教等衝突問題。

先從民族來說,以色列是為猶太人為主要構成的國家,巴勒斯坦則為阿拉伯人為主要構成。 再則宗教一者為猶太教,一者為伊斯蘭教遜尼派。



千年前,猶太人民族離散散居世界,千年後,猶太人得政治力介入,復國成功。 千年時間有了許多滄海桑田的變化,以前的故鄉,變為他人的故鄉。 而當復國之際,也造成了另一群居住千年的居民變為難民。

於一九一七年,英國外交部長巴爾福,為了向猶太金融家籌措戰爭金援,表示願意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設「民族之家」,而至此後許多散落各地的猶太人開始往巴勒斯坦聚居,而在納粹大屠殺猶太人時,這股移民浪潮來到了高峰,於是在一九三六年猶太人在自身的集會上提出了「建國」的訴求,而相關的猶太金融家也給予金錢上的幫助。 

一九三九年,巴勒斯坦總人口為一百四十二萬人,當中的三成也就是大約四十五萬人為猶太人。 而一九四零年代,因許多得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對生活在其中的阿拉伯人產生衝突,又加上英國堅持著「巴勒斯坦白皮書」阻止受到迫害的德國、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從而造成了猶太秘密組織對於英國政府於巴勒斯坦統治不滿,進而進行恐怖攻擊。

最終,一九四七年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之託管,並將這個巴勒斯坦問題丟給了聯合國,聯合國於是成立委員會來進行處理,在美國進行介入的狀況通過了將巴勒斯坦分割成阿拉伯人、猶太人的兩個國家,聖地耶路撒冷則由聯合國管理。 而少數派的建立猶太、阿拉伯聯邦以及阿拉伯人全體反對以色列建國的要求全部駁回。

聯合國的方案之內容為給予總人口數不到三分之一的猶太人,將原本所佔之國土百分之六一夕之間拉到全國領土的三分之二。

猶太人喜聞樂見,於是在特拉維夫發表了獨立宣言。 而週遭的阿拉伯國家非常不滿,於是開始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以一敵七,再七國的各有盤算,慘勝。

而後,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法國、英國對戰埃及,勝。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一敵四,勝,且占領,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西奈半島、戈蘭高地以及耶路撒冷舊城共計6.5萬平方公里。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遭到突擊,後因美國後勤支援,逆轉得勝。

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勝。

從這五場戰爭,可以得知以色列與中東國家之仇恨已是不共載天,要說出一個對錯已是不可能了,仇恨如同那一扇已經打開的門,門已經打開了,再也關不上了,為此承受代價的人,有阿拉伯人有猶太人。

只是在台灣多為歐美視角的媒體,告訴我們阿拉伯人等同於恐怖分子,以色列是為了正義而戰。 這都是假話,阿拉伯人確實也有他所應當受到譴責的地方,那不代表以色列就是正義,以色列所做之行為,如在加薩屠殺用的是美國所賣的白磷彈,無法用滅火器或水撲滅,溫度高達攝氏八百多度,以色列人用這武器來攻擊醫院殺傷平民,而從2007年開始又封鎖加薩走廊,除卻管制人口進出,對於必需品的供應嚴格管制,美曰其名要阻止哈瑪斯取得武器材料以及消減哈瑪斯的政治力量,但卻對當地居民產生了重大影響,無法離開也無法得到足夠生存的物資也無法受教育。

戰爭,絕對不是只有一方的問題,必須要仔細的去了解其背後的歷史原因,並對死傷者擁有悲憫同情,而非單一的主觀的認為這是一場正義對抗邪惡的遊戲。 只有去體認洞悉事件,才能使我們從中獲取啟發、警惕、引導的洞見以及慈悲、憐憫、感同身受的反思了。

引用尼采的一句話。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當自以為正義的人們,做出的行為結果,往往也等同他們所謂的邪惡者了。

最後,希望這世界,多點愛,少點仇恨了,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