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一亂
周文王問姜太公:
「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六韜·盈虛>>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都有所謂的「一治一亂」的現象。
孟子,滕文公下說到: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韓非在詭使中寫到:
「世一治一亂者,何也?夫上之所貴與其所以為治相反也。」
孟子,公孫丑下又說: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這幾句話可以精準用一段話概括。
三國演義開卷詞: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大勢也就是所謂的治亂問題,它的根本在上面所舉例的,如姜太公、韓非都是認為是國君的賢聖、昏愚問題,而孟子兩句話的意思,一是說時間問題二是循環問題。 時間問題是孟子觀察堯舜以來的歷史,發現治亂是有一定週期的。 循環問題是他發現有週其後推導出這週期是五百年。 而周朝那時已經七百年了應當是治世的時候,那當然就是依靠我(孟子)出來教化世人了。
這裡的孟子是提出了治亂問題其實是時間循環問題。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寫:
「國之安危,皆在命時,非人力也。」
這話霸氣了。 這話的意思是,國家的興盛或衰亡,都是命運和時間問題,和人力毫無相關。
而現代的史家如何稱呼一治一亂? 稱為朝代週期循環。
民國初年的史家曾經做過歸納,變動革命四十到五十年,則天下歸於太平。 安定百年,則亂起。
他們認為,天下大亂,這亂有飢荒有刀兵,人口大量減少,而地多人少人民可以安心種地,自然可以安穩生活,而這就是治亂中的治。 和統治者無關。
而百年有變亂起,原因在於人口,古代人並沒有節育的思想,大概在百年數代的時間,人口數量會成長到環境負荷的極限。
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歐陸學者馬爾薩斯寫了一本書叫人口論。 裡面的內容為。
「人口之成長以幾何級數增加,糧食則以算術級數增加。」
幾何就是等比的意思、算數就是等差的意思。
從這裡可以知道,糧食的增加難以跟上人口的增加,那這樣會發生甚麼事情?
首先要理解土地是有限的,但人是無窮的,拿有限補無窮,自然有所極限,天下因此大亂,而如何走向極限?
糧食不夠開始開墾惡土,而惡土本來就不適合耕種,強行耕種破壞水土,破壞水土,土石流、河澇、土地肥力盡喪,飢荒四起,小農賣地給大農以求生存,大農兼併讓統治者難以收取足夠的稅收,致使民變蜂起,天災人禍難斷,普羅百姓覺得執政者的天命已盡。
所以.....
「蒼天已死!」 之後 天下大亂!!!
最後,一治一亂有它的客觀因素。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執政者可以利用日新月異的技術,來進行延緩或是降低的作用了,而此時執政者的賢明與否就很重要了,若是賢明縱然有亂也是有限度可控制的亂,若是愚昧縱然有治也變亂了,更何況真亂期來? 那這時候將會是暗無天日的黑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