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把所有的學習、游戲歸於童年,所有的工作歸於中年,所有的遺憾歸於老年,這種做法不但錯誤,而且殘酷的莫名其妙。」 ~薩爾曼‧可汗
有些時候,我們出了學校、進入社會,對於學習就開始疏忽、輕視,好像學習對於我們來講只是一張文憑,而不是一個終生受惠的態度,在某些人來講,念到博士畢業,對他來說是「呼.....終於不用在念書了。」
這是一個很弔詭的情況,我們念書已經不是在當中得到些甚麼而是它能為我做甚麼,這是一種思考上的轉變,一種從中收穫一種將它視為得利物品,而這會導致甚麼? 大家到了階段性的目標,接下來就不再重視學習這檔事了,真的是件可惜的事情了。
「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是那些不懂讀寫的人,而是不懂得如何學習、如何拋棄所學、重新學習的人。」 ~趨勢大師托佛勒。
以往的教育核心,是「該學甚麼? 該考甚麼?」由老師當作主體,來全面擘劃學生該怎麼學習,而這會造成甚麼狀況? 進度的齊一性,學生們都應該在課程進度中有一定的進度,沒有達到進度的,想辦法到達,而超出了學生們能力的課程要求,將轉變為壓力,而這壓力將讓學生變為考試的機器,讓他們對學習的印象就是,學習就是為了考試,本末倒置啊...... 考試的目地在於檢測學習的效果是否合乎效果,假使有那證明方法正確,假使沒有代表方法有修正的餘地。 但假使學生考差了,過往經驗多半是,學生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方法的問題。 只是這個想法,隨著時間的遞嬗,慢慢有了改變。
現今的教育的理念轉為,「為什麼要學、怎麼學才比較好。」而這代表甚麼?由老師為主體變為師生共為主體,兩者不再是切割的理所當然,而是變為相依相存的整體,透過成為一整體,學生的學習更重視所謂的個人的適性教育了,而透過個人的適性教育,對於學習的概念將產生翻轉,當學生不將學習視作考試的衍生物,而將學習看做是一個人生態度時,這樣的學生,才會在未來的漫長生活中,都保有學習的態度,不會因為出社會而喪失了學習這個態度了。
「成功並非失敗的反義詞,成功由自己定義,唯一的失敗,就是放棄學習。」
~薩爾曼‧可汗
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