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兩篇文章 22K與公民力量

兩篇文章俱寫於二零一二年

探討此點,可以想下,當22k變為常態時會造成甚麼狀況? 我講個我在電視上看到的例子,有名空姊,她本來在台灣的另家公司洽談好薪水,本來都說好了,但事到臨頭又變調了,她失去了那份工作,為什麼? 

資方這麼說,當我可以用22k請到人時我為何要付妳高薪? 我多請幾個就行,於是他的工作被3個大學生替換掉,後來她去了法國,在那邊她的年薪約莫兩百萬,更重要的是她學會了如何規劃一架飛機的航線,以及如何管理機組人員,這在台灣是很難學到的。



所以,22k會導致甚麼? 高等人才的加速外流,這是亡國滅種的開頭,可惜,很少人懂這層道理了。

談到年輕人在公共政策沒有話語權,我想這是一點,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的年輕人沒有參予公共議題的想法。拿我最近聽的幾份報告,聽到的都是些甚麼? LoL、TPA奪冠,講述電競產業,先聲明這我認為沒有不好,只是應該有相當的不同的話題可以選擇,畢竟電競只是產業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而真正是關心電競產業? 還是另有原因,這就留待諸君自思了。

最後,我希望各位要培養公民知識,政治是眾人之事,非少數人之專利。

我引述網友說的話,在台灣有越來越多人對政治是冷漠的,而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我們有差不多比例的人,是寧願回到專制時代的。我們這代認為理所當然的民主,台灣黨外運動前輩們用血淚所爭取來的民主。有些人搭便車就算了,而且根本就不想要!  

我想這段話,才是台灣年輕人如今無法在公共議題上成為一股巨大力量的原因了。

--------------------------------------------------------------------------------------------------------------------------

台灣公民力量,這問題值得討論。台灣公民對於社會議題的參與力度很小,這於媒體、政治都有關係,媒體有甚麼關係? 對於議題的著重力度不夠,對於國際情勢的關心亦不足,其所偏好的議題為聳動的、血腥的、情色的,對於社會的正向並無太大的幫助,只是就一般的民眾所能獲取資訊的管道,不外乎電視、報章、雜誌等等,當然目前是以電視為大宗。


我們可以想想,當電視日以繼夜的報導社會案件、人心險惡等,對於身心發展未健全的幼童以及坐在電視前觀看新聞的民眾有何影響? 對孩童的影響為,價值觀之偏差,如打老師的新聞、欺負同學的新聞等,在他們看來他們覺得這很帥很酷,看到罪犯犯罪他們的想法可能為,原來這就為挑戰公權力,進而在潛意識中小小影響日後的行為。 


再來談談民眾有自我思維能力後,他們從社會險惡的新聞中得到了甚麼。 得到了寒蟬效應,從玻璃娃娃、假車禍等,讓他們知道原來幫助人不見得是正確的,而是帶風險的,誠然幫助人本就帶有風險,但這風險不該成為冷漠的藉口。


以我自身舉例,我曾經在一次下大雨騎車返家,在路上我看到一名女子招手希望有人幫忙她,車子一台一台的過去沒有人要停下來,哈,說到這很多人也許以為我有停下來,但實際上沒有,我也是冷漠人群中的一員,很可笑,但我騎過去時越想越不對,我怎麼會在有人需要幫助時而不幫忙? 連停車過問她需要甚麼幫助的時間也欠奉? 顯然不是,是我心中的冷漠在作祟,當下,我驚覺隨即倒轉車身返還,很慶幸我到時她還在,也有熱心的路人幫忙她,雖然我到時只能做些收尾的動作,但我至少我彌補了當時心中的悔恨、對自我信念的動搖。


有些時候,我對於選舉也抱持著一種意識形態,這我從來不否認,但我知道,我所印下的那張選票代表著我的個人選擇,若是我選的人做錯了事,我會選擇監督她,而非默不坑聲或是下次選別人就好,這在我看來是種不負責任。


民主的意義在於,將不貼近民心的用選票給予制裁,讓其他政黨執政,經過一次又一次輪迴,那民主的發展也會日漸成熟,這才是我所認為的民主意義,歐美諸國何以高度民主? 也是經由一兩百年的時間,數十次的黨派輪迴才有的結果,台灣,還在發展,但公民需要用手中的選票為台灣打開一條通往高度民主之路。

2 則留言:

  1. 看到這篇文章真的很有共鳴,所以想分享個人的看法
    先說22k的部分,身邊有一個朋友,之前在南部工作(電子業)
    由於老闆諸多詭異的要求,甚至威脅要降薪,他暗中投遞履歷至別家企業。
    幾個月之後,新加坡的企業聘請了他,薪水是原本工作的三倍。
    從他在社群網站上發的照片和心得來看,他工作的環境和所在的社會風氣與台灣有很大的不同。
    再說自己未來可能會面臨的這個行業的環境,雖然若幸運進入,薪水是比22k高出一點,對我們菜鳥而言是小確幸。但資深一點的前輩,將其薪資與國外同行業的專家相比,卻大相逕庭。
    曾有前輩這樣說:『不只是基層22k的問題,高階主管相較低薪的問題也是很嚴重。』
    目前就我所知,『醫師、會計師、工程師』這三個領域下的高階專業人士已有很多都往對岸發展,甚至定居。

    另一部分,關於公民力量。
    很認同作者評論『大學生沒有參與公共議題的想法』這樣的論點。
    或許我的母體抽樣範圍過少,僅限於我所就讀的大學。
    但看到太多只是人云亦云的想法,簡單而言,就是附和吧!
    更甚者是被某種意識形態綁架,而無法聽取他人意見。
    形成了一種只要"汝與我不同,必撻伐的氛圍"
    凡事不問瞭解,研究,只跟隨已經形成"多數意識"的想法。
    但經常證實,這樣的態度往往很淺薄。
    個人對選舉,也必須承認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立場。
    雖然現今大學生時常在談改變,但仍然流於形式。
    不問人,只問黨的選舉行為,真的對台灣未來發展是好的嗎?
    個人很懷疑。

    至少,在這次選舉,已看過兩名不支持"多數意識"的同學被砲轟,憤而反擊的言論。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只是基層22k的問題,高階主管相較低薪的問題也是很嚴重。』

      這句話說得很好。 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於專業人才的不重視,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 而其餘的國家給予符合專業的薪水自然會將人才磁吸於他處了,這也是台灣社會需要思考該怎麼補救了。

      而在汝與我不同,必撻伐的氛圍"這當中現在的學子陷入了二元觀點,非此即彼的概念了。

      在心念的種子一書,何權峰醫師寫了這麼一段話。

      「人生本應有黑有白有七彩,不該毀在一件虛構的純白衣裳上。」 這純白就是單一的觀點了,重視多元觀點並且尊重,才能夠重中得到不同以往的啟發了。

      所謂改變,不是附和眾人,而是有著清晰的思考與澄明的目光才能看得出改變是否有豈必要了。 而不改變也未必然不好,因為改變與不改變是要相互拮抗的如此才能激盪出一個解決的最佳方案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