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關注了一下三立新聞台對此議題的討論。(終於可以證明我骨子裡還是能接受綠色黨派的部份思想XDDD),雖然本人因家庭因素,對慈濟高層沒有特別好感(過去親眼證實過證嚴法師下面總召的手段),但是對於慈濟的基層志工卻是有很深切的佩服。他們所信仰的不只是慈善的觀念,還有許多的人生哲理。
因為不居住於台北地區,對內湖的狀況無法有很明確的瞭解,只能很概要性的簡述,
所以文章的準確性可能有待商討。
關於慈濟於內湖保護區的各種籌備舉動,起源自1997年,在大湖公園購買基地,欲建立國際志工大樓(另稱社會福利專區),根據釋昭慧法師(後面會提到對於她的看法)的言論,這園區的主要目地是在大台北發生緊急災難時的救援中心。當然,這原本是一件好事,慈濟立意甚美。但當地的居民,以及綠黨、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白色水鳥青年陣線等團體都群起反對進而抗爭,慈濟的這個計劃因此延宕了17年。
而環境保護團體抗爭的主要因素,最大主因來自於2001年的納莉風災,這次風災導致洪水奪走五條性命,以及慈濟的基地(北基地、南基地)皆是位於淺在順向坡的地帶,若在建設過程中干擾到了山坡腳,或許將會重演林肯大郡的悲劇,周邊住宅發生坍塌等慘況。
另外一點則是,內湖基地屬於谷地集水區,上方有兩條溪流,地形有如漏斗狀。雖所屬水系不同,但只要一下豪雨,山谷中的水脈自動會往漏斗口的大湖匯集。若在此建築大樓,水流可能受阻,而溢流至周邊地區,甚者淹沒。
再回到慈濟基金會目前對內湖基地的規劃,這17年來的風波,使得他們的計劃一再改變。
目前除了國際志工大樓、另設制生態教育園區、社福園區(據里長闡述是規劃設置養老院),雖然出發點是良好的。但是,就像當地居民所言:此處已是綠手指上的灰指甲,難道還需要更為破壞嘛?
而用法律的角度來看待此議題,台灣對於保護區要進行開發的先決條件是要透過解編的舉措。在這方面,慈濟與環境團體有很大的紛岐。
慈濟所採取的立場是:依台北市政府土地使用分區附 條件允許使用核准標準,保護區可作為 「社會福利設施」之使用;且慈濟事業是公益經濟,是「善經濟』。 而基地現狀:內湖基地在慈濟購入前已遭破壞,慈濟計劃將現有柏油路挖除,設置樹林,草地及生態湖等,對內湖排水與生態教育有很大貢獻,所以極力的支持解編。不過慈濟所引用的法條是有缺漏的,只注意到了對己身有利的部份。
而當地居民則對於慈濟的既定規劃提出眾多質疑,包括(1)滯洪池容量明顯不足(2820立方米的滯洪池,與30000立方米的天然蓄水地形),(2)雖環境遭到破壞,但自然集水區的地理要件仍未改變,而柏油路、鐵皮屋均屬違建,本來即必須拆除。 (3)若社會福利或環境保育與國防及經濟發展扯上關係,那往後任何集團或建商皆可以引用此例,隨意解編。
個人對此事件的看法是認為慈濟應退一步,不該執著於未通過環評而開發大湖園區的思維。所謂的慈善不單單只對於人,而應包括所有的眾生以及自然環境。台灣地質本身脆弱,太多違章建築已藉著觀光等良好名義去實行掠奪土地之實。雖我不清楚台北之地質條件,但深刻能體會到順向坡若備受干擾之危險性(嘉義大雅路據稱即是順向坡,五年前曾有建商欲大規模開發,幸好被政府擋下,若意圖成功,於風災之際,嘉義東區會有何情境,無法想像。)
雖立意良善,願意順應民心去增設生態教育園區,但是任何的開發對於保護區(或地質水系脆弱之地)皆是傷害,這跟往昔欲藉嘉南大圳之充沛水力,解曾文水庫之渴,因此鑿穿玉山阿里山之交界,卻導致水患及乾旱接踵而來。大自然要如何變遷,不是人能所預測。
再論釋昭慧法師之言,雖其性剛烈,若往正常之途行進不屬惡輩。但其從魏應充毒油事至近來慈濟開發區案,言論皆為激進,對各種執疑皆採『我執』很重的反駁方式,偶時譏諷、有時嘲弄。雖欲為慈濟解套,卻實實在在的火上加油了。對於他昨日在三立新聞台的言論,除了『神奇』此語可以評論之外,無話可說。(突然好支持高嘉瑜~)
後話:慈濟的行為,在網路上已有各種說法,雖正負兩方都有其支持者,我不予評論。但其高層在慈濟屬下的各分院,包含總院,內部員工(醫師、護士、志工),都對其薪資扣除一定的金額當成捐贈,而在花蓮總院因某位曾居望位的醫師與總召理念不合,先是減薪、後則是FIRE掉,並且四處阻止他其它的發展。(我說的是總召,不是證嚴法師W)
引用資料:1.五分鐘弄懂內湖開發案
2.綠手指上的灰指甲
3.慈濟危機之探討
對於慈濟引發的風風雨雨,我想應當有如此文的一基本認識。
回覆刪除「上層與下層想法與思路是不同的。」
我們從不否認慈濟的志工做了許多好人好事,但其上層是否也是做好人好事? 還是人謀不臧? 這點是社會可以公評之事了,只是在檢討慈濟時往往是整體性的檢討,在這一方面確實可以在精確區隔了,畢竟對於善要揚惡也亦然了。
而關於大自然變遷的問題,近來閱讀了<<沒有魚的海洋>>裡頭提到,對於魚群的潰滅來的是十分突然且沒有徵兆的,往往前幾年的魚澇量是節節上升而到了今年魚群則近乎無蹤,而魚群的復育又不簡單的放生種魚、魚卵可以解決,甚至在採取復育的作為後十餘年來魚群的回復是不如預期的了。 而這其中可以了解自然的變遷不因人的意志而移轉,只有更為審慎的去做每一項行為才能將危害降至最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