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羅馬七王介紹

讀書筆記暨心得感想

羅馬王政時期,七位國王的介紹。

建城之王,羅慕路斯。


一、國政體系:國王=>宗教祭典、軍事、政治,由公民大會選出,需經元老院同意,任期終身。
       元老院=>有力人士、長老組成,為國王提供建言。
       公民大會=>選舉國王、政府官員,沒有決策與立法的權利,但有否決、審查權,戰爭、和平需經其同意。

二、掠奪其餘民族的婦女以充實國力=>強奪薩賓族婦女,並與薩賓族戰爭後和平合併=>敗者同化的思想。

三、戰爭對抗周邊部族=>創立百人隊制度。


從第一點國政體系的畫分,可以看出三力制衡狀況,國王在被遴選出來之時,需經其餘兩者的選舉與同意,而當國王當政十數年之久,他的權力可以擺脫元老院的制衡,因為元老院對國王只有建言與勸告的能力,不過國王的權力依舊受到公民大會的制衡,因為公民大會有否決與審查國王政策的選舉權。整合而言,公民大會和國王相互制衡,而兩者之間的橋梁可藉由元老院來提出,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形成平衡。 而這種平衡為什麼會崩毀? 因為制度是人造的,相對的人也會去破壞制度了,而破壞者是誰? 即是最後一位國王了。

而為什麼要掠奪他族婦女? 因為本身的人員不足以及成員本身都是單身,而為什麼如此? 可能羅慕路斯與他的城民都是從部族中獨立出來的,才會有單身漢的比例佔部族數量的大多數,而透過掠奪他族婦女,除卻婚配問題,對於現階段人員的增加、士氣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後續發展性的問題了。 而在掠奪他族婦女後,與薩賓族的戰爭,雙方在被掠奪的薩賓族婦女的勸說下和平合併,更讓羅馬的國力充實,而同時薩賓族也具有公民權,而這也是羅馬的一個基本精神,「同化戰敗者」。

百人隊制度,為羅馬軍隊的核心,其制度延用至羅馬帝國滅亡。

第二個國王:努馬·龐皮里烏斯

一、反戰,除必要戰爭之外並不興戰。

二、依工作性質劃分工會。

三、曆法改革=>一年劃分十二個月,共三百五十五天,每二十年將多餘的計算,節日、假日的制訂。

四、宗教改革=>類似性質的神祇歸類一體,不予神職人員特殊待遇致使政教分離之演進。

第一點,令人思考到漢朝初期所採行的黃老之治,而採行黃老之治的原因於秦朝的暴政、嚴役,致使民變蜂起天下大亂,而漢朝承接的是民心欲定的神州大地,是故採取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令人民休養生息恢復民力,當然這遺留下日後諸王坐大的因由了。 而努馬的反戰思維可以從他所設立的門神亞努斯神殿看出端倪,亞努斯的神殿有一扇大門,戰爭時打開和平時關閉,傳言努馬當政的四十三年內,大門打開的次數屈指可數,而從這一點也可以去思維,當一個朝代國家在初開拓時,常因旁有敵國環伺而必須以戰止敵,然而長久的戰爭將導致人民對和平發展的渴望,是故在開拓到一個程度後,將轉入消化開拓期收穫的和平發展期了。

第二點,由於羅馬此時是與薩賓族合併,但族群間仍會有族群意識,而透過工會的形式將不同族群的人民匯集於同一個組織,進而降低族群間的對立,以避免族群的內部分裂消耗了組織的力量。
第三點,是生活習慣的確立,從曆法上進行規劃,使人民知時、守時,而節日假日的確立,則可以團結人民對國家的向心力以及勞逸結合的用意。

第四點,羅馬是多神的國度,與猶太人是不同的,一神教與多神教的主要差別,並不單單體現於神的多寡而是宗教是否承認他神。 而宗教改革的作法是將類似的性質的神將其合併,並給予每個神所職司的範圍以及給予神的位階。 也對神職人員的組織進行了調整,而羅馬對於宗教並沒有給神職人員特別的待遇,而這種狀況,令政教分離的演進成了可能。 但真正的主因或許是羅馬人對於宗教並不熱衷,相反的羅馬人對法律則相對熱衷了。 畢竟宗教是難以規範不同信仰的人們,而法律卻可以規範不同價值觀的人們了。 

對猶太人而言,是利用唯一的神來匡正人的行為,而唯一的神必然是全知全善的,而希臘與羅馬人是多神信仰,而在這套系統中神是有七情六慾的,那既若如此如何以神來正人? 所以猶太人是以宗教來端正人的行為,希臘人則是以哲學來輔導人的行為,羅馬人則是以法律來制約人的行為。

第三代,圖盧斯·荷提里烏斯

一、與阿爾巴隆加與周邊部族戰爭,擊敗各族毀國遷其民眾至羅馬,使之成為羅馬公民,其中有朱利
斯家族,日後出了一代雄才凱薩。

二、由於遷移周邊不足的民眾,使羅馬漸漸轉變為拉丁民族的母國,而不是移民聚合。

三、仍承襲敗者同化的路線。

四、確立了對不守約的背叛者該如何處置的方針。

與阿爾巴隆加的戰爭,由於雙方不願擴大戰事於是協議以決鬥代替戰爭,雙方各出三人作生死搏殺,決鬥結果羅馬人勝利,阿爾巴隆加不服,於是鼓動周遭部族前去圍攻羅馬,羅馬反擊獲勝,將敗國的領土毀棄,將其居民遷入羅馬以增加羅馬人的數量,而這些遷移來的敗者們不是作為奴隸而是當作羅馬公民對待。 而這樣子的行為,也讓羅馬人慢慢從拉丁民族的聚合地變作一起源地。 同樣的與阿爾巴隆加的戰爭也顯現了羅馬對於背信棄義者是採取戰爭作為懲罰的手段。

第四代,安庫斯·瑪爾提烏斯

一、首次於臺伯河上築橋以連接西岸強克尼羅丘要塞與東岸的羅馬七丘

二、征服臺伯河河口的奧斯提亞。

在戰爭上,迅疾的進兵是一個優勢,而要如何達到迅疾的進兵? 有幾種方式,一種是交通工具的強化,如步兵改為騎兵。 一種則是戰術上的改良,如蒙古人的出征是會帶好幾匹馬,或是將熱食改作冷食降低用餐時間。 一種則是交通路徑的建造,而橋梁很顯然的是這一個方式,而除了戰爭需要外,在互通有無促進經濟上,交通的便捷是一個優勢,但在此處顯然是著眼於軍事需要了。

而征服奧斯提亞,有其象徵意義,意即羅馬將其勢力伸入了地中海。 另外則是取得了鹽田,而鹽在古代以至於現在都是重要的物品,缺少鹽分中的鈉、氯成分,將造成肌肉痙攣、頭痛、噁心等,除此之外有了商品的優勢,這可以令羅馬有了貿易的可能。

第五代,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

一、外來移民,為希臘、伊特魯理亞混血。

二、將元老院的議席由一百人增設為兩百人,用意是要增加自己的勢力,因為這多出的一百人可以安插自己的人員。

三、戰爭後以掠奪戰利品為主,並不採用建城以來的敗者同化政策。

四、興建排水道,令羅馬七丘中的濕地得以運用,日後成了公共設施的基礎。

五、引進伊特魯理亞人的技術,提高商業、手工業的產量促進羅馬經濟的流通與發展

對一個外來者而言,登極禦宇之際,首重的應是如何保有王位,另外則是如何使自己的政令得到通行。 而第五代的羅馬國王採取的方式是,在元老院上讓自己的勢力提升,使自己的政策與元老院的建言是一體,而利用掠奪戰利品的方式則是來討好羅馬公民,使其對自身更有信任。

而在興建排水道時,可以顯現,當時的羅馬想必有人數多於土地的狀況,所以需要開發新的土地,來讓人民居住或是蓋大型建設等,而工程技術當時的羅馬是沒有的,所以才引入了伊特魯理亞人,而外來的技術會刺激本土的技術成長,因為本土的技術得到了新的視野,從模仿到改善,這當中的過程對於羅馬人技術的提升是顯見了,而這也說明了,唯有交流才有成長的空間。

第六代,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

一、奴隸出身。

二、建造塞爾維斯城牆,將羅馬七丘包括住。

三、建造拉丁民族的共同信仰神祇,狩獵女神神殿。

四、改革稅制,以公民人數及經濟能力劃分六個階級。

五、戰法律定。

中國歷代各朝,大一統的皇帝出身寒微的人有兩位,一是漢高祖劉邦,二是明太祖朱元璋,前者平民後者乞丐。 而羅馬這這時候也有一名由奴隸出身的人當上國王,這說明了甚麼? 血統的制約性已然不強,如同中國在陳勝吳廣喊出那聲響遍神州的呼喊。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破除了三代以來至秦朝的血脈為尊的迷思。 而可以讓階級流動、不同族裔的人當上國王,對於組織內部的汰換是良性的,因為這是體制內所容許的變革,若是體制內不容許階級的流動那自然會走向革命、造反一途了。 因為革命有時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了。

建造城牆的思路,也令我聯想起中國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防禦的是游牧民族,而羅馬人所建的城牆則是防禦周遭的部落,而城牆本身或許可說是農業種族在防禦上的首選,因為城牆興建完畢,若非有攻城器具敵人只能從有限的幾處進行進攻,對農業種族而言可以集中兵力進行防守,而羅馬之所以興建城牆也與羅馬人喜歡在防禦不易的土地建築街道以向外發展,而要有效防禦的話城牆是一個選擇。

在建造狩獵女神神殿,可以說是匯集拉丁民族民心的一種手段,利用共同的信仰將人們聚於一處朝拜,潛移默化的讓羅馬成為拉丁民族的母國。

改革稅制方面,於羅馬稅制等同軍制也等於選舉權。 其概念為羅馬公民有義務繳稅與保護國家且兵役可以代替直接稅。 因為服兵役為盡義務所以為羅馬公民,而凡是羅馬公民則具有公民權,公民權中含選舉權。

而稅制改革是明定以財產劃分六個階級,以徵收軍隊並給予於公民大會的票數,而此處的票數是每百人隊一票,百人隊內部協商後再進行統一一見的一票選舉。

戰法律定上,將步兵分為前衛、本隊、後衛,以及騎兵(機動部隊),前衛主要是擾亂敵軍,本隊則是決勝主力,後衛則是戰況危急進行支援的部隊。 而這也是確立了羅馬軍從此是以有序的方式投入戰場的概念了。

第七代,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蘇培布斯

一、對抗且攻擊前王。

二、即位不經元老院同意、公民大會投票,即位後不接受建言以及否決權。

三、與衰退的伊特魯里亞人結盟。

四、因盧克萊西婭事件遭布魯圖斯提議放逐。

五、王政時代的尾聲。

舉凡一個制度的崩潰,多屬上位者不遵守其制度導致,羅馬國王的產生是經公民大會投票元老院同意,而當有人不經過這個程序上位時,制度的絕對性已然瓦解,而當制度的絕對性瓦解後,產生的只有制度的糾正或是崩毀兩條路,而經過此事,羅馬人選擇了將王政時期結束,將羅馬從王政進入雙執政官的共和體系了。

綜觀羅馬七王,有羅馬裔當王也有薩賓裔當王亦有伊特魯里亞裔當王,這顯示出甚麼? 羅馬人的敗者同化不是嘴巴上說說而已,而是奉行不渝的,而敗者同化可以吸納更多的新血進入組織系統內,就如同一個湖泊一直有活水進來,可以令組織不僵化而更能因為不同種族的文化交流令羅馬更為強大壯盛,而了解這點之後,可以去思考,一個國家在建立的開始,實行中央集權制是好還是不好,在我看來是可以的,因為在國家剛開始之際正值風雨飄搖外敵環伺之境,只有統一的力量才有足夠的本錢去對抗外敵,而若是分權,則會造成國家在新生之際有限的力量空耗了,除卻此外,羅馬七王在位的時間夠長,使政策皆有連續性,不會因為一王的崩殂造成政策的中斷而消耗有限的資源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