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真的很有意義,至少真切的點出了,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所遇到的問題。
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到了台灣的財政狀況,又看見柯文哲市長(實在是個很敢說真話的人)對台灣的預算及決算表的先後審核差異(基本上應該是預算和決算都太鬆了,偶爾還會遇到明明沒有錢,還要向中央預支預算建知名劇院的某市長,或者是預算浮編,然後從中A錢的某縣長,一條路有100km,1km可以A走10萬),和眾多財團及投資客藉著炒地、炒房以獲取暴利的行動,或是美化眾多化工原料的功效及科技的用途,誘使一般大眾使用或折磨許多片土地。這些過程無盡的循環著,隨著時代的腳步循序漸進的輪替著,美國三哩島核洩漏、墨西哥液化氣體爆炸、歐洲的萊茵河污染、印度博帕爾毒氣洩漏,在每個時代,逐漸蓬勃的經濟發展中承接光環的地區都有著黑暗的歷史。其中有多少是來自人為的疏忽或輕率?
首先這部影片使我想到了,以前大一在上文明史之時,因為該課教授是一個研究自然環境史的專家,所以授課內容幾乎都是環境史的範疇。在其所自編的教材中,有一個章節『商業慣用的技倆:漂綠、收編與恫嚇』,其中是這樣敘述商人慣用的手法,美國某一知名的殺蟲劑公司旗下的的公關經理,後自立公司幫助了當地石油與汽車產業推出一個叫『全球氣候聯盟』的組織,這位經理在之前的經歷中知道許多環保團體依靠廣告郵件來維持財務,他的公司擔任了仲介,使企業可以利用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透過企業小小的讓步),來創(偽)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其中之一是麥當勞,要求速食連鎖店引進再生紙,用來製作紙盒、托盤紙、及餐巾紙,藉由小小的綠色環境保護行為來營造一個企業的良好風範,他也收穫了許多利潤。而這樣像是產業鏈,各自分工的手法是漂綠。
而全球氣候聯合組織其中的重要企業之一叫做艾克森美孚,他努力贊助各種團體(包括科技智庫、宗教自由行動研究所、企業研究所等)來打擊各國想要實行二氧化探減量的政策,在之前京都議定書的會議上提出二氧化碳減量的方案上,宣揚這是件『沒有生產力的道路』、或是『對一個根本不存在問題的錯誤嘗試』、『打擊企業信心的毀滅性方案』或是大肆宣傳說『全球暖化可以解決眾生』,而最後評估這些小團體在各自言論提出後,所達到各式不同的效果,都得到了十萬至一百萬美元的獻金。全數共計了八百萬美元。全球氣候聯合組織及這些團體相競奔走地要求柯林頓總統停止美國對氣候變遷的研究,也利用了自身的商業優勢要求小布希不要出席高鋒會,諷刺的是老布希在主持高鋒會時,卻認為商業權利更為重要。
另外一個能闡述現今為對抗各種美好包裝形象下之運動充滿了虛偽的企業而發生的運動,是發生在印度。
有個印度女孩名叫席娃(全名:凡達娜席娃),她的父親是森林保育員,十五歲以前她常漫遊在喜馬拉雅山下的森林。後她到了加拿大修習量子物理,學成歸國後,剛好遇見了『綠色革命』的成果備受懷疑之時,席娃發現了在『綠色革命』推動以少數數經過汰選的品牌種取代適應地方生態、具有基因多樣性的品種,種植的過程中還需要大量肥料、除草劑、殺蟲劑及機器成本,而這些作物最後全數供應外銷,使許多原本可以自給自足的社區在糧食和財務狀況開始出現了困境。這樣的綠色革命不禁削弱了生物多樣性,爾後席娃女士又發現了這些跨國種子公司其實透過關係讓政府立法,使這些基因改良品種成為他們的發明,可以申請專利權,在每一次採收、播種都要繳交權利金,控制了整個印度的農業,也想將印度的傳統農產品種子收歸己有,最後席娃女士設立了基因庫和種子銀行,保存這些生命資產,並且設立無專利的農業區,結合『馬來西亞的第三世界連線組織』與這些跨國種子公司抗爭,防止生物科技帶來的巨變。
不僅僅只是自然環境,就連社會制度也充滿了各種可爭議之處,也充斥許多類似權與貴互相勾結、包庇的遊戲,樂此不疲。整個世界彷若在深淵之中一找到一個可以暫時解決情況(不論是否隱藏更大危機)的方案,就將它視為仙丹。以台灣為例,像是健保署先前為了節省開銷(以利發退休金)砍醫療給付點數,導致了醫院轉向對藥商砍價及要求醫生交出一定業績(e.x使用某種藥的處方簽數,通常是進價便宜、藥效較慢(此語很委婉)、也較對醫院無收入風險的藥品),近來健保署要求價格、衛生署要求品質,審核新藥速度過慢,多頭馬車卻無配套的情況之下,許多大廠藥商在增加開發成本卻無合理利潤之下,紛紛退出市場,長期下來,將導致的後果不容小覷。
又如證所稅及證交稅,一開始只想憑藉著增加稅收及嚇止外資或中盤卷商過度操盤的想法來開徵,最後卻連帶的將二代健保與股市投資做聯結,使得市場信心長期不足。而若擴大至全世界來看,次貸風暴之後的美國,率先開啟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使得各國競相彷效,一時之刻,這經濟看似走出了低谷,在美國宣佈意圖停止之後,經濟走勢卻又陷入了低潮,更有經濟學家形容寬鬆政策是種會麻醉人的毒藥。而先前火紅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更有可
能是大陸為了引進資金,進而填補國內經濟逐漸空洞的方式。
雖然這部影片中盡道出了黑暗醜陋的部份,但這世界仍舊有著美好及和平的一面,例如以一枚10元銅板自助餐多年關照他人飯食周全的莊朱玉女阿嬤,以及為善好施的陳樹菊女士,和許多尚未被媒體報導,卻同樣以無私之心在關心街頭流浪動物健康的一群猴峒志工。在在的呼應了影片中的一句話:『人之所以比其它動物強大,來自於懂得合作。』
現在很喜歡這段話,來自洪士灝先生的一段文字:『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中,浮現出的是貪瞋癡的人性。貪圖財富逸樂,討厭落於人後,日復一日的過著癡迷的日子... 再度想起我在2007年寫下的幾句話,或許這些經歷才是人生中真正的見聞學思:五光十色的社會現象中,也蘊藏多元深層的文化。快速變遷的物質文明中,正激盪傳統思潮的價值。錯綜複雜的人我關係中,好考驗從容不惑的胸襟。妄想迭起的慾望人生中,來修養不汲不求的品格。競爭計較的叢林法則中,多感懷點滴辛勤的付出。物慾橫流的奢華年代中,學觀照真實永恆的自我。』
在欲望及渴求、權勢及華貴的猛流之下,不失本性。在不斷變遷的科技之下,可以保持自我。或許是現在社會,需要去明白的一件事了。
環保與經濟,一直是一個相對應的命題,當然是至目前為止。 而為什麼會說至目前為止?
回覆刪除以冰箱為例,一九七四年時,美國普通家庭所用的冰箱容積為十八英尺,每年耗能一千八百度,一年則花一八零美元。 但後來卻發現,冰箱的馬達線圈多使用銅料,則可以提升冰箱效率,但相對的卻會多花錢,只是可以用一半的價格得到相同的冰箱冷度,而往後的每一年除去修理費用都是如此。 那為什麼要等到這個時間? 因為政府要求每個冰箱要標明運轉一年的估計成本,而消費者以此就會選用效率高的冰箱。
而這造成了甚麼狀況? 耗能降低,也代表電廠省下金錢,相對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降低。
同樣的狀況從省電燈泡取代鎢絲燈泡也可見到端倪。
科技的進步會慢慢令環保與經濟不再成為尖銳的對峙,而更可能的是因為保護環境、永續發展又促進了新一波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帶動科技資金的進入,隨之環保節能的科技又更加進步。
另外談談糧食方面的問題。
這裡先從馬爾薩斯的幽靈不死說起,馬爾薩斯認為人口的爆炸將會超越糧食的供給數量,但真是如此嗎? 隨著基改作物的研究、耕法的改變,讓更多的人口可以被餵飽,但相對的餵飽了之後呢? 生物多樣性的問題要不要去考量? 這些都是在生存被滿足後,所需要去思考的問題了。
總和言之,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性本逐利,但亦有超利取義之人,但無論何如,兩種人都是存在,他們未必然是黑與白,而更是可以相互合作取得共贏了。
糧食方面的問題,是我本來不想在這篇文章中提及的問題。 基於個人口味、好惡的層面,有些事物並不能如此獨斷的表達。
回覆刪除糧食之所以會無法供足,甚至有很明顯的區域不均的現像,正如影片中所言,來自於肉類的培養過程。曾有一份數據顯示:『要7公斤的黃豆與玉米、36公斤的麥草、1萬6000公升的水才能產生1公斤的牛肉。』
蔬食主義者以此證明一件事,肉類的養殖過程需要耗費更多的糧食。
更枉論已開發國家對食物的浪費是如何恐怖的景況?
別論美國,就我高中學校訂的便當,許多同學常吃不到1/3的量就丟了,理由是不好吃,再拿著零錢去合作社買零食。
另外基改作物,個人之前有份他人私下研究關於基改作物的PPT,裡面很清楚的寫了基改作物對生態所造成的浩劫。雖然短期而言,可以利用大量且較穩定的糧食供給人類,但長期而言(這裡指的長期是指十年至十五年內),其中最有名的案例是蜜蜂的消失。蜜蜂同時也是對於農業生態穩定所不可缺少的功臣之一。接著,基因改造作物的害處,除了修改基因組以外,其中所添加的生長激素之類的額外添加物是無法被明確知曉的,我們所能知曉的只有基因公司宣揚的好處。
另外,科技進步是否能與環保取得平衡,這問題的答案是在於人在多種層面上的選擇,是否都真正選擇了與自然互相公平對待的方式,雖然這層面上歐洲做得極為令人讚賞((事實上,無論京都議定書或者歌本哈根會議,他們都是最努力去溝通的國家),但是在美國、台灣、中國這些國家中,卻還有待加強。
這裡可以講到會計最近新產生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或物質流成本會計。
物質流成本會計在導入之前,需要先建立一套系統以及付出人力研究成本,若不是俱有一定規模,或者有法令規範之下必須如此作為的企業,是不太願意多付出此項成本的。
除了這成本因素,還有多年累積下的生產方式也必須改變,甚至由於物質流必須公開所有的製造過程,有讓一些業界的秘密曝光的風險。至今台灣採用這制度的企業,只有五家。
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更是一種需要透過專業術語講解才會被瞭解和公司達一定規模才需公開的一份報告。((更別說在會計上已經定立準則的四大報表都有偽造之嫌,這份報告書的真偽更能隨意表達)
因此,對於企業,甚至是管理人,還是科技的應用層面上講求的是人心是否願意去面對漸趨嚴酷的真相,如何在自我慾望之下,去保有對其他物種生命或環境的尊重。
『侏羅紀世界』這部電影中有一幕很令人深省,裡面的角色為了延續侏羅紀公園未完成的夢想,或者滿足小孩子們對恐龍的渴望,利用基因技術生產(講好聽點是復原)了許多珍奇恐龍,最後卻因為某瘋狂科學家創造出了一隻世紀暴龍,裡頭混合了烏賊、青蛙、迅猛龍、甚至人類的基因,差點導致整個園區滅亡。這些劇情源自於劇中角色對自身科技的自負、能否控制恐龍的能力感到滿足,其中亦有維持最初夢想,但仍屈服於瘋狂科學家的管理者。最終拯救了這樣局面的人,卻是瞭解恐龍非人類能掌控,人類要懂得尊重自然的一位軍人。(和一隻暴龍、一隻迅猛龍小藍、一個有雙奇異高根鞋的女主角)
由此可稍微知道一件事,人類如何在利益與自然中,去取得平衡,靠的是是否能夠瞭解、尊重自然的心。
科技或產業的發展確實有可能能與環境共同生存,就如同過往禁止R22冷媒、省電燈泡(根據統計,全歐州的民眾若都換成此燈泡,每年可減少排1千五百萬公噸的CO2但據統計,全世界所排放的CO2,共計300億噸,可以說不無小補,但其實比例甚小。)或者各種再生能源的研究,但這一切所有先決條件是人心的把持,商業道德的良知。
以文中的麥當勞為例,不說其產品源自台灣何處產地。先來說說美國麥當勞,馬鈴薯是一個基因改造作物、雞腿與雞翅多次被爆料為打了生長激素(進而突變)的雞隻,其它彰顯重視環境資源的手法,其成本佔其利益比重微乎其微。
正如之前的生態觀光,曾經火紅一時,甚至是被譽為可以讓世人瞭解自然是多麼需要珍貴的一種產業模式。
但他的發展,在台灣卻形成了一場在自然層面上不可否認的浩劫,不論是一向以世外桃源著名的東部、以茶葉為名的阿里山、以溫泉著名的大坑及烏來,還有那逐漸失去原本稀有珊瑚礁景色的墾丁,各各都可以見到財團或各種民宿大肆興起。
這裡先不談其它自然資源急速耗用的議題(e.x石油、為了種植出口作物的雨林),也不談在日益頻繁的國際貿易下各種付出的環境成本,只期盼在科技發展,得到豐利之餘,在之後的投資能連人類對自然的一份責任也能考慮進去。
很好的一篇回應,有幾點可以討論一二了。
回覆刪除糧食之所以無法供應充足,並非是總量的問題,而是回應中提出的區域分配問題。
世界的糧食總量於二零零七年約莫為230000萬公噸,而以一人一餐吃一碗白米飯
(150g)而言,三餐乘以70億乘以一年會得到,114975萬公噸,兩者相差近倍,所以
以總量來說是足夠的。 所以問題實是出自分配不均的問題。
分配不均的問題,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原因。
總合而言或可如此解釋為各國家的可耕地數量不同以及土壤是否肥沃、氣候是否均
勻。 而全球化的過程中,理應可以交流有無,但因逐利考量,糧食是以出價的高低為主銷售而非以急需的有無為主。
若如此,自給自足成了可行的方案,在農業技術的提升如滴灌、精耕、嫁接等、在
新作物的引進如清朝時候緩解人口成長的馬鈴薯以及備受爭議的基因改造作物等。
這些方案,都可以令一個國家從饑荒中走向還可以吃的飽的狀況,但這是建築在沒
有戰爭的環境之下。
那為什麼基因改造作物會備受爭議? 因為對於基因改造與環境的交互影響的機制
我們不是這麼能完全掌握。 目前對於基因改造,有許多正反相關的論述,而針對
蜜蜂消失的問題,應當這麼說,不能排除是基因改造植物的影響,但也有可能是農
藥、電磁波、氣候暖化均有可能。 而基因改造所使用的抗蟲蘇力菌基因,對於毛
毛蟲、蚊子、甲蟲才會有其影響,蜜蜂與其餘昆蟲則較無了,當然不排除其餘的基
改基因不影響,這需要更多的研究。
那有爭議為何還可以使用? 當然可以歸責給商人壓迫政府不敢說出實情的這等說
法,這是合理的推測。 但另個商人常說的冠冕之詞,是否也隱含著些可以思索的
問題?
冠冕之詞為,因為這些作物救活的更多的人。 那這句話是否為真? 我想是有一
定的真實性。
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在我想來,生存是唯一的要件,當人必須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時,難以要求有個
良好的道德禮節。
如長路漫漫-一個非洲童兵的回憶錄、以及電影無境之獸一般,求生存者,變的認
不清身為人的樣貌,而生在不虞匱乏世界的我們,看待這些行為會覺得反人類、殘
忍、惡魔、野獸,但對他們而言,對或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可以吃飽。
我很喜歡看布袋戲,在金光布袋戲中有位智者這樣與他的徒弟說。
「因為你沒有想出更好的方法,所以三百里百姓的死,就是你的責任。」
而這裡更好的方法是指,可以當下做得到的方法。
當下我們能做些甚麼? 回應中有提到,減少浪費。 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做法。
而素食則是見仁見智,聯合國有談論到少吃肉可以避免全球暖化的加速,這我認同
,但同樣的需要集中心力在火力發電的控制以及再生能源、核能的研究了。
那我說的這些就能代表基因改造縱然有爭議也一定得使用嗎? 不然。 只要有更
好的方法或是一樣好、乃至於稍差無風險的都是可以使用,但透過研究,基因改造
食品的好壞將會越來越明晰了。
科技的進步是否能與環保取得平衡,這在科技發展尚未成熟時,會是個糾結的問題
,是要以經濟為主要思考模式,還是以環保為思考方式,而前則回應指出,在科技
的發展之下,本以為的兩難成為可兼顧,冰箱以更少的耗電達到相同的功率、電燈
以更小的耗能達到相同的亮度、在炎熱地區所採用的涼爽塗料來降低室內溫度等,
都是科技的發展而達成的環保、經濟相容的例子。
而在羅森菲爾德這位科學家的比較一八四五年以及一九九八年的國內生產毛額發現
,耗能減少了4.5倍,相當每年效率提高一%,這是加入通貨膨脹後的計算成果。
會計這方面我並無太多的研究,僅能就一點提出疑惑。
當制度可以被鑽空、造假時,是否就證明了這制度應當到了該修改或是增設條例的
時候了?
誠然,人心是難以信任的,而這一點美國的制度可以明證,美國的開國元勳不信任
人,所以他們以制度治國,而不以英雄治國。 而透過制度,比如冰箱的例子,美
國政府就要求需要貼運轉一年估計成本,所以大家都傾向買貴一點的但較節能的,所以節能就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而新科技也因應節能的傾向而發展。
最後,我始終認為,科技並沒有善惡屬性,讓科技帶來善惡屬性的,是人心,而正因為人心之不可測,也難以用純善、或純惡的二元性去觀照,所以需要依靠制度來讓人與自然之間進行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