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口大震盪>>
從馬爾薩斯的夢魘說起。
馬爾薩斯於十八世紀末,寫下了人口論一書。 何謂人口論? 人口的增長幅度是以指數形式成長,而糧食的增長幅度則是以算數形式成長。 甚麼意思? 一對夫妻可能生下四名子女、而四名子女又生養八名,若以一座人口一百萬的城市來說,一個世代會成長為兩百萬再來是四百萬、八百萬、一千六百萬,而糧食則不然,糧食的成長一開始可以餵飽一百萬,但下個世代是兩百萬,再下下個世代則是三百萬、四百萬等類推。 所以糧食的增長速率遠低於人口成長的壓力。
而是否有根據可以證明這點? 也許從愛爾蘭的大饑荒事件可以思索一二。
一八四五年到一八四九年,愛爾蘭發生的大饑荒,造成了一百萬人死於饑荒與疾病,而一百萬人因離鄉背井前往新大陸,五十年間,愛爾蘭少了一半的人口。 這是馬爾薩斯所說的「貧窮人口將會不斷的繁殖增加,直到其人數遭到疾病或飢荒的削減為止」嗎? 乍看之下,似乎真的是如此。 但仔細思索下,並不該是如此,這就要說到飢荒的起因是甚麼,饑荒是因為從比利時傳入的晚疫病菌引起,這種真菌可以讓馬鈴薯在幾小時之內腐爛成一灘臭泥,而三個月內摧毀了三分之一的作物,次年則摧毀四分之三。 而馬鈴薯正是愛爾蘭人賴以維生的作物。
那為什麼說知道起因後會認為不該是如此? 因為過度依賴一種作物,就如同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般,一旦有了災害那絕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天翻地覆。
除卻此外,當時愛爾蘭的地主又將其餘未受災害的糧食作物、牲畜持續向外出口,於那時愛爾蘭的牲畜出口量堪稱世界最大,而港口在飢荒期間仍不斷出口貨物。
那主要問題是出自哪裡? 愛爾蘭上的草原絕大多數都被兩千座莊園給占據,這些莊園一方面種植作物來飼養牛隻,另一方面將糧食作物給予餵養奴隸,而愛爾蘭本土的居民只能在狹小貧瘠的土地上耕作。
英國人的行為與政策造成的後果,被簡單的推做是馬爾薩斯人口論中不可避免的災難,都是愛爾蘭人自己的問題。
所以從上可以推論出,人口論並非真正無可避免的災難,而若是認為人口論必然為無可避免的災難,將難以審慎明晰的看出問題的真實原因。
那這裡就要詢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社會還沒有被馬爾薩斯的夢魘給吞噬? 原因有兩個。
其一,科技的演變。 科技的演變帶來了幾個變化。
一、更多的可耕地。 從沼澤地、沙漠、草原、丘陵地、高山、叢林,透過科技的進步,沼澤地可以抽乾、沙漠可以灌慨、草原可以除草、叢林可以砍伐,讓以往看似不可能耕種的地方變為可使用可耕種。
二、可耕土地的增長有其極限,而在鄰近目前的科技極限下,從開發轉變為提高使用率。 而使用率是如何提高的? 提高水、肥料、殺蟲劑的用量,從粗放式農業變為精耕式農業。
三、作物的改良。 基改作物的發展,讓作物的產量更高耐受性更好更不會受到病蟲害。
其二,政策的發展。 宣導節育的重要性,並輔以發放保險套以及結紮補助等,另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的普及,將使人口成長的速率趨緩。
那整合言之,我們是否不需要再擔心馬爾薩斯的夢魘? 這也未必,馬爾薩斯的論斷有其根據,但他忽略的是科技的進步比其所設想的還要快,但當政府與民間認為馬爾薩斯的夢魘遠去時,那正是大難將至的時刻,因為科技的發展需要累積,當沒有資金鼓勵發展時,事件發生時再行研究已是追之不及了,所以只有時時刻刻的關注人口的成長與衰退以及糧食科技的進展,才能保證馬爾薩斯夢魘不會真正的捲土重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