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哈拉瑞
如何介紹人類歷史? 這本書用五百頁的篇幅,告訴你智人從何而來,又因甚麼原因得以脫穎而出,乃至於獨霸世界,甚至自外於生物天擇演化之外成為自己的神。
內中以淺顯易懂的筆調,寫出作者認為讓智人得以絕倫的因由,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這三者形塑了過去、現在與未來,若是對大歷史有興趣,本書肯定可以滿足你的期待。
2.<<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 葛詹尼加
所以,你所想的是自主的嗎? 每個人都有這個疑惑,究竟我們所做的選擇是否真的有自由存在? 還是在腦海中有個小人在掌控一切以及發號施令? 若是這個樣子,那是否我們犯罪了就可以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都是大腦惹的禍,錯誤的不是我,而是這個宇宙。 當你腦海中閃過關於自由選擇的念頭時,這本書可以滿足你
對於這議題的好奇,因為,他告訴了你,縱然人的自由意志並不是完全自由,但不表示你可以亂搞而不需受到制裁!
3.<<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陳翠蓮, 吳乃德, 胡慧玲
民主是甚麼? 這問題很大,而就因為很大,所以我們需要透過經驗來告訴我們,民主的得來是多麼的不易。 而經驗與文化息息相關,而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腳下的這塊土地,看著這本書,去經驗在過往時空之下,為了民主,諸多志士前仆後繼的衝擊威權的高牆,最後終於將高牆擊垮,從而踏上了民主的起點。
而這也是我們如今要去反思的,所謂的民主,不是僅是徒留口號,而是要落實於行動,而透過過往經驗,對於踏上民主起點所付出的代價,將有更深刻的認識。
4.<<10種物質改變世界>> 米奧多尼克
玻璃? 混凝土? 鋼? 是哪十種物質讓我們的世界看起來是這個樣子? 假設沒有混凝土,想必天空的景色會更加美好,因為高樓大廈將難以興建,但同樣的地面上的空間將更為狹窄。那玻璃這種易碎品又如何對世界付出貢獻? 若是沒有玻璃恐怕科學的發展就不會這樣順利了,因為沒有玻璃將難以觀測微生物;沒有玻璃將難以直觀的看到實驗室裡做的化學反應;沒有玻璃將難以知道原來光是七色聚合,科學將沒入更深的黑夜難以得見了。
5.<<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歷史>> 湯瑪斯.賴爾德
藏獨? 是在獨甚麼? 為什麼要獨立? 當你想了解一個訴求,要做的不是只有聽到訴求,而是需要去了解訴求背後的歷史原因。
西藏的故事則是描寫,身為西藏精神領袖的達賴喇嘛是如何看待西藏的,對達賴喇嘛而言,西藏是有兩種性格的,世俗性以及非世俗的,但當非世俗性的蓋過世俗性的時候,精神美好,但現實殘酷,面對歷史的巨輪,西藏人該如何應對? 而這一切,都應該從歷史說起。
6.<<改變歷史的領袖>> 理查.尼克森
歷史是否可以因人改變? 我們只能說也許可以,但是在也許可以中有些人做到了而且改變的挺多,而這些人是誰? 由美國總統尼克森列舉六位領袖,並且解釋,何以這六位領袖雀屏中選,而雀屏中選的原因有對世界有極大的影響或是有超乎常人的性格素質者,諸如邱吉爾、戴高樂、周恩來等,裡頭有段話寫的很好。
「人們可以被道理來說服,但要用感情來感化。 領袖必須既能說服他們,又能感動他們。」
鑒古而知今,從看待這些領袖身上,來反思現今的局勢,也許會發現,原來歷史已然透露未來的幽影。
7.<<頂尖運動員都在偷練的核心基礎運動>> 艾利克.古德曼、彼得.帕克
8.<<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建構法治理想國>> 周天瑋
只要民主就好了嗎? 當然不是,民主還需要法治的相互配合,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 而法治是甚麼? 法治不是簡單的依法而治,而是約束掌權者的權力。 例如極權國家,他可以依法而治的很徹底,但這法律的制定是依靠甚麼? 是依靠強人的意志而非經人民信任且賦予權力所訂定的,那將法治認知為依法而治,是有不妥之處了。
那法治的意義在哪?
「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亂而一世治也;抱法而待桀紂,桀紂至乃亂,是千世治而一世亂也。」~韓非子
法治的意義在於,不寄望聖人賢者的救世,而是強調以邏輯理性的法律為考量!
9.<<逝去的武林>> 李仲軒/口述, 徐皓峰/撰文
「寧可一思進,不可一思退。」~一代宗師
甚麼是武林? 似乎存在於電視影劇中,諸如我要打十個、洪師傅切他中路等等,但對於一位老者來說,所謂的武林,就是記憶,存留在過去的事物,而這武林不是只有爭強鬥狠,而是有恩師、有武德、有功練的武林,裡頭最令我感慨的一句話莫過於老者的師傅和他說的。
「古人說,武者不祥。 練武人太容易陷入是非中,還不如不學武,就算學了,也最好一輩子默默無聞,有一分名氣,便多一分煩惱。 小孩想打就打,打完就沒事了,不是挺令人嚮往的嗎? 看來練拳就得晚上練,讓誰也不知道。」
最後,不得不感嘆,講武德確實可以避免恃武霸道的行為,但同樣的在真正的實戰上,少了競爭少了比鬥,導致了傳統武學的式微了,但後來想想,也許傳統武學從來就不是要傳達「殺」,而是要「止戈」。
10.<<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李開元
不論是韓信和司馬遷,都指出項羽放棄關中而定都於彭城犯了地理上錯誤,而在楚懷王的處理問題上,犯了政治上的錯誤,而自信於武力霸於天下而不顧民心的舉動犯了天下的大錯。 總合上述,可以知道,無論是時人(韓信)、未來者(司馬遷)都做出了相同的判斷,項羽之亡,不在天,而在己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