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說春秋--天下大亂>>
大亂? 為什麼大亂? 因為霸者消逝,強國沉淪!
這集所講,是和平,那為什麼和平反而是大亂?
因為,未有外患,必有內憂。 在各國進入短暫和平的時間,國內政局的變化也從一致對外變成爭權奪利。
那爭誰的權? 奪誰的利? 爭的是國家的大權,奪的是國家的利益。
這樣說來,不也挺好? 反正有能者為上位啊! 但是這些爭奪,都是由公室轉移到家族,權力的轉換從君主變做大臣,而這一切都是在和平的狀況下越演越烈。
為什麼? 因為當外有強敵時,大家必須同舟共濟,表面仍尊君命,因為誰也不服誰那就服從君主,符合禮法不是嗎? 但當強敵息鼓之際,外患不再那麼內部的鬥爭也越來越明顯,當內部鬥爭明顯,眾人都面臨了立場問題,而當有了立場,派系也隨之產生,那臣強君弱下,權力的轉移成為必然之事了,諸如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鄭國的七穆等,都是世家派系的力量強過君主的力量,而導致這個的因由,則是公室自身內鬥,向外尋求臣下的援助,而當事成權力也隨之分薄,長而久之,權力的移轉將難以避免。
還是一樣,談三件有趣的事。
第一件。
晉悼公八年,楚國子囊北伐鄭國,鄭國召開會議,大家各抒己見。
子孔:「找晉國人來救!」
子國:「等晉國人? 直接投降吧!」
子喬:「那晉國人來的話?」
子耳:「再投降晉國人。」
子展:「小國在大國之間生存,靠的是信用,若是不守信,那麼大國隨時都會來討伐,國家就陷入滅亡了!」
子駟:「出意見的人很多,就難以決策。 說看法的時候大家都很積極,但要負責任時就沒人肯出來。 所以要討論事情要找了解狀況的人,如晉國今年大旱,自顧不暇哪有可能來幫助我們? 既然如此就是投降楚國,責任我來承擔。」
子駟的話很有意思,當然不是說他的話是絕對正確的,而是當他引用詩經的話語「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 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
子駟用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讓大家安靜,讓願意負責的人來做決策。 那為什麼其他人就這樣安靜了呢? 因為錯了有人要負責,自己可以獨善其身,何樂而不為? 而從這裡也顯示出,大家都為了私利,不願意去負決策的責任。 而這個選擇對於個人來說有短期的好處,首先,會願意負責的人通常都是比較強勢的,而在權力鬥爭上你越強,那就越容易被針對,所以你的判斷對了,那你更強,也越被針對。 那決策失敗了,你要負責,勢力減弱也是不錯。 所以不搶著負責可以坐看風雲起,但當人人如此時,就會造成國家的衰弱,因為大家只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公眾,所以長期看來,國家之衰亡也會造成世家的沒落,簡言之是因小利而忘大害了。
第二件。
崔杼弒其君。
崔杼因為老婆被齊景公睡了,設局殺了齊景公,而齊國太史就如實記載。
崔杼:「太史,你給我翻譯翻譯。」
太史:「崔杼弒其君。」
崔杼:「甚麼? 再說一次?」
太史:「崔杼弒其君。」
崔杼:「拉下去砍了。」
而太史是個家族事業了,父死子繼,兄亡弟及。 於是大弟繼任。
崔杼:「說說看這事怎麼寫?」
太史大弟:「很簡單。 崔杼弒其君。」
崔杼:「不怕死? 就讓你死。 砍了。」
二弟來了。
崔杼:「識相點,你兩個哥哥都被砍了,自己知道要怎麼寫了吧?」
太史二弟:「說的是,我知道怎麼寫了。」
崔杼:「說說看。」
太史二弟:「崔杼弒其君。」
崔杼:「玩我啊? 給我改。」
太史二弟:「改個毛,崔杼弒其君。」
崔杼:「砍了砍了。」
太史三弟姍姍來遲了。
崔杼:「你再被殺,太史世家滅門啊,好好想想啊。」
太史三弟:「崔杼弒其君。」
崔杼:「別啊,你只要改,甚麼東西都給你。」
太史三弟:「沒門! 崔杼弒其君。」
崔杼:「....... 算了 就這樣吧。」
太史的第三個弟弟走了出來,外邊的南史氏在等著。
而此後齊國史書上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就是。
「崔杼弒其君。」
以前每每讀到這段,心中總是有諸多的感慨,很多人都以成敗論英雄,但是卻不知道,成者不一定是英雄,敗者也未必然是愚夫,只單純的以勝與負來論斷一件事情,那心中所見就只有勝負,彷彿只要是勝,那無論是用甚麼方式勝都是勝,但是僅僅就停留在這層認知嗎? 若是只有停留在勝這層外,那對於事物的真實恐怕就失之遠矣了,比如晉國的史官董狐,寫「趙盾弒其君」,但實際上是趙穿殺的,只是趙盾不去處理趙穿,反而令立了新君,這當中的因由實是趙盾設局啊。 那若是只停留在勝負,那看到的就是趙穿殺的,而無法更深入的去思考,這當中是趙盾所導致的了。 所以,觀看歷史,不應當只是看到成王敗寇,而是要看到歷史因何如此,而從這當中能汲取些甚麼了。
第三件。
宋國子罕。
有一人拿寶玉進獻給子罕,子罕不收並說了一段話。
「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予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我以不貪求為寶物,你以美玉為寶物,若是給我,那我們兩個都沒有寶物了,那還不如各自留著。
但那人又說,是因為寶貝在身,怕被謀財害命啊!
子罕思考了一陣,將美玉拿去做成首飾然後拍賣,將拍賣的錢給了獻玉的人。
這顯示出甚麼? 一個人拿東西給你,未必然是他表面上講的原因,比如這個人是用這塊玉很棒而你值得擁有的說詞來獻玉,但實際上他是要將這塊玉轉換成其餘的東西,而這其餘的東西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人脈,那為什麼他不願意自己將東西脫手換錢? 因為身分的不同。 子罕身為戴足世家的人,他用這塊玉去加工處理,沒有人敢動歪腦筋,而由他去賣,也可以得到公道的價錢,但實際上,這個人要的並不是錢,而是一個人情。 而子罕也明白這點,但子罕不願意欠人人情,所以轉了一手讓這人得了金錢同時也賣了一個人情給獻玉的人。 從這裡看來,當有人送東西給你時,應當思考一下,他的動機是甚麼,自己是否可以償還的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