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初讀<<新時代的歷史觀>>



初讀<<新時代的歷史觀>>

百載以前,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我以前覺得方法很好,既不失本亦可應世,但是我心中一直有個疑惑,「淮橘為枳」,水果會因為換一個環境而變成另個東西,那制度呢? 

比如知道資本主義,但對於私有財產權、言論自由、法治都不甚了解時,這個用就會偏離原本的立意了。



而黃仁宇則針對這個提出了「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想法,這裡的體為組織結構,用為精神與效能的發揮。 而何以中學為體的組織架構之不行? 書中舉明代為例。

開朝太祖朱元璋,少時顛沛流離,逐元而御宇,在失所的日子,朱元璋見盡了官員貪污腐敗之極事、商賈的為富而不仁。而當朱元璋一統神州後以謀反、貪污等罪屠戮十萬人,其中有高官有巨富,至此大地主的數量銳減,全國以小自耕農為主。

而小自耕農能否達成「剝削」消失的狀況? 恐怕是不能的,比較有錢的農戶可以將錢借貸給比較沒錢的農戶,而這導致比較沒錢的農戶為了要償還欠款,必須要努力提高土地的單位產量,而提高了產量卻也僅夠連本帶利的將欠款還完而無剩餘,而縱有剩餘因彼時無節育的觀念,人口會將剩餘的糧食給消耗殆盡。 而從設計上大地主是難以出現,而時代發展又令資源無法累積,兩者相加造成資本的累積的無法出現,工業化自然也無可談起了。

這即是中體之不行的緣故,因系統設計的不良,導致資源分配僅著重於農村裡頭,無法妥善的流通以促進經濟的盛行,而過多的重複的勞役差派導致權責的不明確以及人力的浪費。

綜合以上,如今的社會如一夫一妻的制度,數學物理科技的風行、政治心理的學科,均以受西方影響,而若只拼貼外在的制度、學科,而不去理解內中的核心價值,就好比只看自由人權,卻不知社會責任與義務,又如只知科學但不知科學的精神是甚麼一搬了。

而所謂西學為體,則是以西方的組織架構以及核心價值為根本,再以中式的倫理道德、敬天崇地加以發揮,則即是中學為用,那何以不以西學為體、西學為用? 因為社會文化確實的不同,所以這不同之處則須以地方特色為主來用了。

書中有個概念挺好的,意即短時間內,人是可以影響事情,但是以長時間大範圍來看,人身經驗不敵歷史潮流。 那甚麼又是歷史潮流? 書中未講。 而我認為是趨勢。 而趨勢如何決定? 地理、科技、社會文化、經濟所組成了

讀了這本書,對「西學為體,中學為用」有個初步的概念,但仍理解的不夠清楚,也許需要再多讀幾遍才能領會其中精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