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你想通了嗎? 如何靈活思考,解決問題>>
這本書讀完有段時間了,但一直忘記要寫篇感想摘要,今日就權當補齊了。
本書談的觀念,有些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如「魚總是最後一個看見水的」,人在熟悉的情境裡面,是難以知道問題潛藏於何處。 就好比書中有個例子,來自瑞士的旅客見到美國的紙鈔,疑惑的問道:
「為什麼它們都是一樣的大小? 這樣盲胞該怎麼分辨?」
我們已經習慣用眼睛來辨別事物,但是有些人無法視物那他該如何辨別? 平常時候我們並未這樣問過自己,直到看到盲人有這個困擾或是經他人的提點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事情還有這個考量點。
而這習以為常,究竟是強迫自己的適應,還是事物應運行的軌跡? 通常來說是前者。 這就好比書中瑞士遊客會在往下問:
「顏色都一樣,那找錯錢的機率就大增了吧?」 確實,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但習慣的力量讓這可能發生的概率下降,而其作動的原因為,我們會先有幾次被找錯錢的經驗,所以之後會對此特別注意,而對商店的收銀員而言,他也會有找錯錢的情況,那之後他也會特別注意。 但無論如何,這種特別注意其實是適應一個不那麼便利的行為而產生的習慣,而這習慣長此以往,將被視做理所當然。
魚為什麼是最後一個看見水的? 或著該說,魚未必能看見水,因為習慣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強大到將一切皆看作本該如此。
那該如何避免自己最後一個看見或是總是看不見?
你必須去假想,假想你是一個外國人、一個看不見的人、一個小孩,當然這假想不可能完全模擬,但仍可讓你稍微跳脫出原本的視角。 書中亦有舉一例。
從書這個古老行業,他能舉出十種不合身的狀況。
諸如將書放下,他很難能保持在你讀到的最後一頁、書一定藥用手撐著才能開啟、只需要某些章節但仍須把整本書帶在身上等等諸如此類。
當然這些都有配套方案去解決,比如用書籤或是看書架或是掃描裁切等,但是就連流傳許久的書都會有使用上的不方便,更遑論其餘物品了。
另一個觀念。
「不要急著幫別人解決問題,當他們自己就可以處理得很好的時候。」
很多時候,我們看見別人有問題,就急轟轟的要上前去解決,但我們忽略了一點,我們未必和問題有所關連,當你和問題無所關聯之時,你對問題的理解就會流於片面,而更重要的是,吃力不討好。
這裡有人會說,不對啊,這和第一個觀念導引出來的有所矛盾,一邊要有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一邊又說不同的角度流於片面。
這兩者並不互相違背了,主體性的問題,我們可以參考他人的不同看法,但並非完全照做,因為處理問題的並非是別人而是自己,和問題有所關聯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才能統合這兩個觀念。
「偏聽則闇,兼聽則明。」 參考他人的想法,並且揉合自己對問題的瞭解,從而找出一個適用於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
最後一個觀念。
「我們真的想解決問題嗎?」
恐怕是未必了。
書中有個例子是這樣的,有一間生產泰迪熊的廠商,總共有三間工廠,但廠商想壓低成本於是請來了軟體設計師來做成本分析,軟體設計師分析完後,告訴他們,將另外兩間工廠關閉,只用第三間工廠生產,就能降低貨運成本以及生產成本。 公司的副總裁表示,這他們知道,但這不可能實行,因為董事長和總經理分別住在另外兩間工廠隔壁。 所以,成本壓低的計畫就此胎死腹中。
有時候,到了最後分析的階段,人們未必然是想要問題被解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