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讀<<發現台灣--下冊>>

讀<<發現台灣--下冊>>

下冊書末附有不少參考書籍,是對台灣歷史有興趣的可以按此索書,會對這塊土地的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

下冊的時間軸是甲午戰爭到日本投降。

有些人不喜歡中國,而讚揚日本的美好,這點我還是那句話,更人選擇而已,沒甚麼大不了的。 不過我個人的意見是,我不喜歡中國也不喜歡日本,坦白說,日本人手上沾染的台灣人鮮血,比較之中國人沾染台灣人鮮血是不惶多讓甚至尤有過之,基於這點我對日本是談不上喜歡了。

閒話就此打住,談談下冊中的內容吧!



上冊中有提到劉銘傳的丈田清賦,將台灣的田地數量一舉重七萬餘甲提高為三十萬甲,而日本治台時,時任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創建了臨時的台灣土地調查局,以自身任局長,遣派八百餘人到台灣四地去測量,他們所使用的測量方法是三角測量,意在將台灣的精確地形圖給測量出來,而這次測量出來的結果將田地數量一舉提高為六十三萬餘甲,整整提高了一倍有餘。

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甚麼?

政令是否能確實的由上層貫徹於底層。 從清朝治台時,可以看出隱田的數量極多,造成課稅的困難,以至於財政困難無法大力推行公共事務,這即是上層的控制力無法確實的落實於底層的因故。

書中亦有談到福澤諭吉的理念,福澤諭吉倡導「文明開化」,意即讓本人進入西方列強之列,也就是「脫亞入歐」,所以強者為文明國,弱者則為非文明國,以武力來教育非文明國使其沐浴在文明的榮光是正常不過的現象。

而在一次坐船經過香港,看見英國軍官欺凌中國小販,他感覺:「當時我禁不住一股血氣獸心,以為如果日本帝國有幾億元貿易額,配備上百上千的軍艦。將太陽旗飄揚於支那、印度海,更遠至西洋諸港炫耀國威,既可以像英國人一般駕御支那人,甚至可以奴隸般地壓制英國人,拘束他們的手足。」

「所以雖然說人們討厭壓制,其實討厭的是被人壓,至於自己壓人,可謂人間無上的快事。」

這一段可以明顯的看出,福澤諭吉所認為的文明,不過是彊道罷了,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日本一時強大但其流弊卻遠矣。

這裡應當於商鞅說秦孝公,由帝道、王道、霸道、強國之術,四種方式來勸說秦孝公,秦孝公對帝道王道興致缺缺,而對霸道則是有所觸動,而強國之術則令秦孝公聽之入迷,不可自拔。

無論是帝道、王道、霸道,都講仁義,帝道公天下、王道家天下而行仁義,霸道假仁義而行。 那強國之術呢? 不問仁義只問富強。

秦國因此而強,定鼎中原,祖龍天下,但二世即亡,其遠因即是。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過秦論。

當時的日本,也正是如彼時的秦國,富強一時,卻迎來終焉。

關於中日維新之成敗,裡頭選用了蔣介石所寫的文章,其中蔣介石整理出三點。

一、領導人認識不同。

伊藤博文認知到制度、科學精神方法、憲法的重要,而李鴻章只認知到「大砲之精純、子藥之細巧、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 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知其所以然,後者只知其然。

二、日本無民族的畛域

日本少有異族混血的現象,所以縱然有「攘夷派」、「開國派」之爭,但這只是手段的不同,其目的是要讓國家強大。 而中國則不然,有滿漢的分界,所以兩族互相敵視、扯後腿,所以才會用徐桐所言「寧可亡國,不可變法。」亦有流言「變法者漢人之利、滿人之害。」

三、日本人有自立自強的精神

日本人以雖然以歐洲為師,但仍是按照著自己的步調在行事,其以歐洲為師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的國家變的強大,其根本著手在於自強,而自強前須要學習,是故以歐洲為師,但中國則不然,今日聯一國制一國,明日聯另一國制昨之盟友。 而這合縱連橫知術,僅能逞一時效益無助於自身之強大。 比如清廷聯合俄國來壓制日本,不僅引進帝俄的勢力也未對日本侵華的凶焰有嚇阻的作用,其原因在於,若己身不強,想驅虎吞狼只為落得虎狼分而食之的結果,只有當自己有能力重傷虎或狼時,才有合縱連橫的可能。

整體而言,下冊中也有不少摘錄文章,皆有可看性,若是想對一六二零~一九四五的台灣歷史有個基本認識,這本書可以一看了。

2 則留言:

  1. 我滿喜歡這本書的內容。
    關於朋友對於<>此本書籍上下兩冊的節錄及個人想法,正與小女子我呢,近日小小地關注了肯亞詐欺案而發現部份人士對於台灣與『中國』或『日本』孰親孰近的關係呈現了兩極化的分佈狀態。
    一直很喜歡APH這部AMV裡面的配圖,將台灣、中國、日本的歷史連結描繪得很好(神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_ImJnIw50 ((APH純歷史向同人作品曾經不小心被我當成聖經來拜...不喜連結者請各位海涵>///<)
    有一部份人,歌頌日治時期對台灣的經濟政策及各項重大建設,卻無視於在其之前清據時期的劉銘傳治台,曾經企圖將台灣改造為當時中國最為進步的一省,在教育(西學堂除教授中國史地、另授英法德三國語言、數學、測算等科)、交通、通訊(電報、郵政局),交通雖然本來規劃好要從基隆到台南的鐵路,最終僅能到新竹,卻不失為將台灣推向現代化的第一位推手。而於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1949年國民政府於大陸之國共內戰失敗,撤退來台時,許多原本祖籍設置在中國大陸,因為戰亂而一同來到"台灣"的民眾,排除那些本為高官後代的貴族階級或者自視甚高者在來台初期到處侵占民脂民膏的惡行惡狀,最終引爆了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亦有外省人受害者),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台灣後續創建的經濟奇蹟是在地台灣人及當初自大陸來台者共同努力而成。
    歷史從來都不是單純能用黑或白去評論的事物,正如法國大革命成功後,雅各賓派的專政及剷除異己的風格也造就了其時期擁有"恐怖時代"的稱號,雖有羅蘭夫人"多少罪惡假自由之名而行"的名言,但法國大革命卻推波助瀾的促使民族主義掘起(也同時影響到台灣),又如唐朝太宗李世民雖被某些人評為弒兄逼父退位,殘暴不堪,但也無法將其貞觀之治的成果及將中華文化推播至日本(朝鮮)、吐蕃的各種成就完全否定,更可言武則天雖然因其童年經驗,至死前或許才懂得愛之真諦,卻無法否認其為大唐之強盛及統一付出一生心力,打擊了自唐李世民以來興盛的門閥貴族(如長孫無忌),社會發展和經濟政策不再被關隴貴族所把持,甚至在<>建議"勤農桑,薄賦役",並且對於西疆外族的侵略實文武兼施,軟硬俱攻的手法,一邊反攻,一邊以溫和的文化政策包容降者或未抵抗者,最後一項是大興科舉,足足為唐玄宗的開元之治累積了良好基礎。更如雍正帝,雖只短短以十三年在位時光,去除康熙末年為解糧荒及逐漸大好喜功而導致國庫空耗,手段雖可言剛烈,但非如此,又怎能知乾隆帝時期,清朝又能迎來巔峰?

    因此,雖然是個人所感,但單以一個朝代的時局變化或現今經過時間演變而成的觀感來評論當局(政)者是不夠客觀的。"欲評其事,必先知其時、其境。"這一直都是小女子,對於歷史這門學問的看法。 正如漢武對後宮薄情、唐太宗對父兄無情,清雍正對兄弟及后妃絕(藏)情,於私,三者都不是個完人,但縱觀浩瀚史海,誰又是完人?
    而以此觀感來看台、中、日三國歷史情節,小女子自然與旁人比起來少了那樣幾分激情。(因此數月之前才有某些人(日屬台獨情節嚴重者)在知曉外祖父的背景後說我是叛台者,只因為個人不信任民進黨WWW),台灣的文化意識就本人而言,經歷日治時期混合日本文化與影響中華文化深刻的文化大革命於中國發生後,文化面貌與現今中國已然不同,但也不可否認是從其脫胎而生的另一面貌。更因為如此,台灣的本土文化表現出比中華文化更為強大的兼容性,原來的主體並不會因此而消滅,而是包含了新的客體。p.s日屬台獨是基於台灣主權未定論,此派主張者自創之名詞,吾人也不懂到底這什麼意思?大概應該是台灣雖然目前是獨立的,但是主權屬於日本天皇(????)。((史觀嚴重混淆)
    廢話了頗久,關於台灣於中國清代及日治時期的時局變化,中國清代末期受列強圍攻之朝野分岐,明治維新改革後期迎來的日本文化及思想劇變,突感頗有心得,有空時再開另一篇文詳述,否則以我這種離題狂及碎嘴病患者(限定暗黑時期及歷史控模式發作之),這大概又是另一篇長文。


    最後還是要謝謝推薦了一本好書啦W 在台灣史方面的知識還是很薄弱,需要多學習>///<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朋友的觀察可謂切中要害。

      對於日本亦或中共,我本人無甚好感,但無甚好感之餘,也僅能言個人喜好,不能以此論斷歷史。

      劉銘傳的立意良好,而其舉措也甚為得當,無論是針對稅收的丈田清賦、針對發展的交通建設、針對長遠的教育規劃,劉銘傳皆有兼顧,但無奈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清朝體制問題,使得建設流於表象,只見進步,但不明何以進步,這非是劉銘傳之過,實為晚清之時代弊病了。

      劉銘傳因改革之壓力而不得不辭去巡撫職位時,於離台當日,見一艘日籍商船入港,嘆了一口氣,言道。

      「他日禍台者,必倭也!」

      而日後情事如何發展,也如其所言,不得不說他確實見著了未來的幽影,但卻因大環境而無力抗拒,這當中的感慨又豈是萬千可以形容了。

      再則,在日人離台後,國民政府入台,也許當說中國坐擁億萬人口,而彼時能讀書上大學者少,這億萬中的菁英被國民政府帶入台灣,令台灣得以有一流的人才進行建設發展,這是確實的了。

      歷史並非二元,不是一方好另一方就是壞,因為歷史是過去,而過去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環,既然如此,自然也無絕對之善與惡的分野。

      中國對於知識與道德的關係是看作合為一體的,有知識者必然有修養,因為知識是通往至善的道路,而西方則不然,西方認為知識是知識,道德是道德,這兩者是不相關聯的。

      所以從這可以看出,何以會有人以黑白的二元觀念去做評價,其因由在於,在他心中有一個道德標準,符合的是好,不符合的就是壞,但世事並非如此簡易了,一個人在道德操守上有漏,不表在能力上有欠。

      如在所謂的知識分子一書,羅列出西方的知識分子的道德虧欠之處,如盧梭宣講兒童教育,但卻把自己的親生孩子送入收容所。 所以道德和知識未必然相關,這點三國時代的曹操有所認識。 所以在求賢三策中可以看見對於「有才德虧」者的評價。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

      所以,以此來觀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令其道德有虧,但他以權力下放、肯聽諫言、重用外國人才,令其得以成就貞觀之治。

      欲知當今如何,需見過去流變,因為時間是連續一貫的,而依此理念去見事,會有通盤之考量,而非限於自己所願見之視角,多方了解多事物的本相將有更清晰的認識,這即是了解的重要性了,嘗見多人宥於意識形態去解釋歷史,其所解釋之歷史非是對歷史的研究,而是藉由歷史來證明自己心中的確切答案,這問題在於選材上、眼光上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只有這才是正確,這種思想對於歷史研究是十分不利的了。

      日屬台獨嗎? 這我倒是未有聽聞了,依據舊金山和約上來看,日本放棄台澎地區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要求等,來看,台灣應無理由或是法理上屬於日本了。

      中日之間的改革異同是一個可以著墨之處,而台灣皆令兩者管轄過當中的區別亦為一點,但具體何如撰寫,取決於朋友我僅是建議一二了。

      台灣史的專書著作可以看吳文興的台灣史,立論較為客觀了,而漫畫類有套漫畫台灣歷史,很淺顯易讀,除卻此外,台灣歷史圖說也可觀看一二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