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讀<<從歷史看領導>>

讀<<從歷史看領導>>

許倬雲教授對企業家演講的集成,講的是如何以歷史去印證現今的企業,這一系列應當有四本,從歷史看領導、從歷史看組織、從歷史看時代轉移、從歷史看人物,內容相當的淺顯,畢竟是對一般民眾的演講,其內容自然是以易懂有用為主了。

書中提出一個概念,上中下層,一個朝代之所以興盛,必然是上中下三層是共同形成運作整體,而之所以衰亡則是因連結斷裂的緣故。

這即是於<<讀發現台灣>>文章中所寫,所謂政令無法由頂層貫徹到底層的景況。



許倬雲教授舉了西周、西漢、唐、宋為興盛的代表,秦、東漢、明清、一九四九前之中華民國為衰敗的代表。

從興盛的代表中,西周之所以成功在於包容,而它的包容是當時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政策,其因由為,當周朝打敗商朝時,商朝的附庸國的軍力仍有相當程度的保留,其是因中央樞紐被擊敗,導致無法運用,而當周朝面臨各地還有商朝附庸國時,它該怎麼做? 周朝採用了將各處國家與部落都納入自己的體制中,這體制即是宗法。 宗法如何運用到其餘的部落與國家? 聯姻與分封,聯姻是將與自己不同姓的部落國家用婚姻的方式將兩者綁在一塊,分封則為與自己同姓的分家封為他國的國主。 用這兩種方式就足夠了嗎? 不夠。

前面說到商朝被擊敗,那商人從此就跌落谷底不可翻身嗎? 未必,周朝為了防備商人的暴亂,將商人混編入周朝的軍隊,讓商人難以聚集謀反,但這樣子做也讓商人變成和周朝並肩作戰的部隊,這樣子一來原本的敵人變作自己的勢力,甚至於親屬,這就是周人之所以能繫天命八百年而不墜的因故了。

天命在<<讀追尋永恆的天命,尚書>>中有寫,天命說的出現,告訴大眾是因為商人好飲酒導致天命轉移,所以周伐商是上天授意,周人給自己加上了一個老天爺的意志,也讓商人知道這並非國與國的征戰,而是有道伐無道的義戰。

但是天命是公平的,天命會從商人轉移到周人,也會從周人轉移至它國,所以周人對於飲酒十分的戒慎,於尚書.酒誥篇可以得見端倪。 而由於天命是公平的,彼此都是統治階層,但若是天命轉移那是影響統治的事情,所以區分你我過去是誰、曾經是甚麼,就沒太大的意義,重要的是天命的有無了。

所以從這當中可以看出,西周以包容與天命來成就王業,包容是化敵為友、以宗法聯姻的方法來成為階層,再以天命說為追求戒慎之目標,從而增加國家的向心力、凝聚力。

那從這看來,西周何以符合上中下的聯繫? 我們可以這樣看,整體來看王室為頂層、分封聯姻為中層、各地有力人士為下層。 而已一地封建來看,分封聯姻為頂層、各地有力人士如齊國的國高兩家為中層、民眾為下層。 

王室與分封聯姻成為中央統治階層,而往下則聯繫到各地有力人士,而各地有力人士是如何連結的呢? 通婚,與各地的國主進行通婚。 所以整個周朝就是以宗法與聯姻為紐帶,串起了政令的下達,是故看春秋戰國都是同宗打同宗、你媽是我三姑,我爸是你五伯等的狀況,就是源自於此了。


從衰亡的例子可以看秦朝,秦朝採用法家制度,將權力完整集中於中央,各地郡縣由中央派遣,這造成了甚麼? 沒有熟悉地方事務的作為中層,中層是由中央派人前往治理,而這治理者多半都是從軍隊上以「首功」升上來,所以對秦朝來說中層就是它的軍隊,而這也代表與底層民眾以及原有的六國貴族有所隔離的現象,所以秦朝的上層政令可以下達到軍隊,讓軍隊去鎮壓叛亂,這可以收一時之效,但等到叛亂蜂起,鎮不勝鎮時,弊病就顯露出來了,這等同於是以軍隊去對抗天下,冷兵器時代,數量的長期差距是難以彌補的,所以秦朝迎來的並非萬世江山,而是狼煙四起的衰亡。

另有一點勘誤,書中言劉邦與韓信在談論用兵之道,言道韓信論劉邦之用兵極限為一千人,這邊應是口誤了。 因史記所載。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實際上韓信是回答劉邦用兵的極限是十萬人。 這十萬人於其說是劉邦的極限無如言是不世出的天才與一般將領的分別。

古代用兵,通訊依靠的是旗幟金鼓,後勤補給則是人畜車船,交通方面則是步行馬走,在這樣的限制下,十萬人是一般有經驗將領可以統帥的極限值,超出這範圍就需要天才的存在,而從劉邦起兵進關中臨咸陽其所用之兵力約莫三、四萬,而在彭城之戰以六十萬聯軍的雄威慘敗於項羽三萬精騎,在以同樣六十萬的兵力,韓信指揮若定的排佈出垓下之戰,讓同時代的軍神與戰神終有一會,而結果,漢勝楚亡。

這本書是本小書,但其中的內容有偏於用,若是對企業管理有興趣的,可以一讀本書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