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逢遇篇>>
之前有推薦他人讀論衡,自己也趁著這時候再讀一遍了。
逢遇篇是卷首,其旨意為富貴與否與能力操行無關。
「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
意思為,個人的品德有一向優良的,而做官不可能經常受到賞識。 所以說官當的好不好,那是能力問題,而得不得到重用那是機運問題。
「就遇而譽之,因不遇而毀之。」
這裡是反駁,許多人以成敗論英雄的觀念,認為成功就代表能力好,失敗就是能力差。
「進在遇,退在不遇。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以地位高低去評論一個人的能力是不公允的,實際上地位高低是機運問題,未必然是能力問題。
「伍員、伯喜,俱事夫差;伯喜尊重,伍員誅死,此異操而同主。」
能力品德不同侍奉同樣的君主會有不同的結果,其原因是在,君主若想治理好國家,臣子又賢能,彼此志向相同,那受到重用是理所當然之事了,而若是君主只想玩樂,臣子有能力想輔助治理國家,那志向不同自然不受到重用了。
「或操同而主異,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 伊尹為相,箕子為奴;伊尹遇成湯,箕子遇商紂也。」
這段則是以具體例證表述縱然能力相同的人,所侍奉君王的不同,造成了一者成賢相,一者成奴隸,這難道可以歸因於能力問題嗎? 不然,實是機運使然。
那為什麼君主無法好好運用人才? 還是君主真的只想要玩樂而已? 這裡王充提出了為什麼好的人才容易曲高和寡的原因。
「非時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淺,不能用大才也。」
並非君主不用優良的人才,而是其自身能力的侷限,使得無法晉用人才。 於下舉例能夠用千里馬的,必定是王良這等好的御者,能夠讓禹、皋陶為臣子的必定是堯舜這等人物。
但是身有絕學之人,碰上英雄明主只是第一步,而是否得到重用則另個問題。
「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
文中以虞舜、許由為例,虞舜和許由都見過唐堯,但虞舜繼統、許由入山,這當中的差別是甚麼? 即是相性問題,唐堯與虞舜均是含蓄不露的性格,所以他們倆個相性相同自然行動思路一致,許由則不然,許由是上古三皇時代的人才,需要的君主是推行道德明確無誤、意志極為堅定,若不是這樣的君主,許由是不會久留的。
所以,大才者縱然得見英才雄主,仍須考量自身是否於其相性相合,王充在下段更舉了商鞅說秦孝公的例子,商鞅以帝道、王道、霸道、強國之術來說服秦孝公,正常來說商鞅見帝道之不可,應當直說霸道或是強國之術,但商鞅一層一層的說下來,其目的在於觀察秦孝公是否與他相性相合,可以為了變強而不問仁義,是故言完霸道再言強國之術的原因在此了。
「故賢不肖可豫知,遇難先圖。 何則? 人主好惡無常,人臣進退無豫。」
一個人的能力品德好與不好是可以事先知道的,但是君主的好惡是難以預先了解的,因為有因容貌美麗的受君主所寵愛,也有因容貌醜陋的受君主所喜,其當中的喜惡難以預先知道了。
所以說,被重用的未必能力好,不被重用的未必能力差,這是喜好問題,不是能力問題了。
「賢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
這句的意思是,世俗的人認為有才能的人必定受到重用,如果沒有,那是自己的問題。
王充認為並非如此,有能力貢獻於社會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但有些人因為他沒能力而獲得福分,有些人卻因有能力而受到災禍,其原因在於能力與君主的喜好未必一致,如君主愛文德,則自身當重用,但若喜武勳,那自己則不被重用,同樣的有君主悅議論,那口才便給的有福了,而木訥寡言的則被斥退,也許有人會說,那就迎合君主的喜好去做改變啊! 於是王充舉了個周人屢次當官都不被重用的例子。
周人在年輕時學習禮樂教化,而當時的君主喜愛老年人當官,所以他沒得到重用,而後來的君主喜歡會武功的,於是他又跑去學武,等他學成後,喜歡武功的君王去世了,新繼任的君主喜愛用年少的人,而此時他已然年老,所以一次也未被重用。
從這可以看出,縱然迎合君主的人都未必能成功的,更遑論堅持自身、志存高遠者呢?
所以,所謂的「遇」,不叫做迎合君主的喜好,也不是去揣摩君主的想法,而是恰好遇到符合自己志趣的君主才叫做「遇」。
縱觀此篇,是針對時人以地位之高下,而認定其人之優劣,實際上這是本末倒置的看法,一個人有能未必可處高位,而一個人無能也未必不可處榮顯,其因由在於時運的問題,而於當時,所謂時運就是與當權者的喜好是否相符,所以在本文中可見將遇與君主連結在一起的說詞,因為人治獨裁的社會中,權力是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所以進退升黜盡取決於少數人手中,而和少數人的喜好相同的則易於升官,不同的則無望升遷。 所以,若以這來觀人的能力高下,往往失之遠矣了,文中還對認為金子在哪都發光的說法做了駁斥,當有人因應社會的需要去改變時,改變完後社會又有另種需要,而自身又因此需要再去變動,但同樣的變動完時又有別種趨勢出現,如此改無止盡,難談成功,是故,遇並非人力所強求的,它是自然的,有則有矣,無者莫嘆。
最後,呼應前頭做結。
「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論,又就遇而譽之,因不遇而毀之,是據見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審才能也。」
現在的人對遇與不遇都無法正確的判斷了,只因其被重用而讚賞,不被重用就誹謗,只單純的依據目前的現況來評論是非,這是無法衡量一個人的能力與品德的。
補記,由彼得原理可知,在一個等級制度下,每個職工都將上升到他力不能及的職位,由此與本文互相比較,可以驗證一點,以地位論能力,非是正解。
補記,由彼得原理可知,在一個等級制度下,每個職工都將上升到他力不能及的職位,由此與本文互相比較,可以驗證一點,以地位論能力,非是正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