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重讀<<這個不科學的年代‧第三講>>

重讀<<這個不科學的年代‧第三講>> 

第三講講題為:不確定的年代

第三講的結構並不如前兩講來的井然有序。

如第一講是由科學三層次,由表至裡逐層深入,帶出科學的精神為「存疑」、「不確定性」。

第二講則是科學與不同領域的影響,科學與宗教、科學與政治。

第三講則是費曼隨意的發揮,因為在此講費曼坦誠的說道他準備好的東西在前兩講說完了,而第三講要談的是他並沒有整理過的想法,簡單來說就是隨興發揮。



這隨興發揮可以用講辭內的一段話來形容:

「在生命、在歡愉、在激動、在快樂,這不是批評的時候,重點不在這,而在如何享受生命。」

由於這一講並無一個深淺的排佈,我就挑幾點來做介紹。

其一。

大眾傾向政治人物說出一個答案,而非找一個試著解決問題的對象。

這意思是甚麼? 費曼是這樣舉例的。

今天有兩個政治人物,在面對議題時,甲政治人物一上來就劈哩啪啦講了四五個解決方案。 乙政治人物則說,坦白說我之前是個將軍,這議題是啥我不了解,但絕對不是好解決的,不然早就解決了不是嗎? 所以我會找相關專家來研議以期解決問題。 從描述的篇幅可以知道費曼傾向後者。

在這裡我倒有不同的看法。 乙政治人物的講法,就類同空言泛泛,我會找相關部門、大量專家來研究,但有沒有研究那是另外一回事,而乙政治人物會這樣回答,代表他並未對該議題做準備,今天若是甲也沒有回答出來,那麼乙這樣說無可厚非,這議題可能是冷門的,但若甲可以輕易講出四五個,那只顯示出乙對議題準備的不足。

當然費曼之所以傾向後者是因為,後者老實說我不知道。 這個誠實的態度和科學精神是不謀而合的。

其二,事情發生,不需要再算機率。

我本來想舉兩個例子,但後來想想,若是有一個好例子,那就舉一個就好,不需要畫蛇添足的再舉第二個,要知道,若是沒有一個好例子的時候,才需要第二個乃至於第三個例子來增加說服力。

而我想到的好例子是這個。

今天一位女孩子,和男朋友說到:

「親愛的,不同品牌都是兩條線.....」

男朋友仿若雷擊:

「不可能,明明有安全措施,這機率只有一%啊!」

安安,你還好嗎,事實就是要喜當爹了,難道機率算一算就能不當爹?

所以當事情發生了無論是多小概率的,它就是發生了,這時後再去算小概率,無助於處理事情。

好的,你很在意、非常在意、超級在意,為什麼有安全措施還是會喜當爹?

這時我們可以當成費曼所說的,若是遇到奇怪的事情,有兩個層面要去釐清。

第一,更多的個案。 好的,這個恐怕是不能做的,因為這個更多的個案可能會使自身陷入被傷殘的境地。 但若是遇到自稱能預測的人物,你可以讓他多預測幾次,因為很多時後他只矇中一次,被猜中的人就說,太狂啦。 但若讓他多猜幾次全都猜錯,你就能說。 哈哈預測哈哈。

第二,弄清楚細節。 比方說這個安全措施是不是過期了?有沒有全程使用? 有沒有事後裝水測試? 有沒有及時抽出?

把細節弄清楚,或許你會發現,原來是自己沒有全程使用,而非誤以為自己當了綠光戰警、免費的爹之類的。

其三,我們常聽到,做總比不做來的好。

年輕人,好吧,我也是,但我還是得說,太衝動了。

倘若你對一件事情尚未思量也未有決定,行動的代價未必比作壁上觀來的好。

好的,今天我要把一個妹子,雖然在下是都沒有把過妹子的,但就假設一下不犯法。

我必須先知道這妹子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而不是,我喜歡她啊,我好興奮、我好興奮的就衝上去告白,這樣只會被送去警察局啊。

所以得要知道這妹子喜歡甚麼,若她喜歡運動,那是不是自己也要涉獵相關的知識? 人不帥就是要多做功課,多做功課才會有話題,有話題才有進一步的可能。

好的,若是有共同話題,在聊天的過程當中,發覺到,我草這妹子現在似乎沒打算交男朋友啊,這時後難不成秉持著來一發吧騷年? 這來一發只會讓你選擇死亡啊! 在這時後不動就硬是比行動要來的好的多。

所以,不要迷信行動總比不動好,行動是有把握、有計畫的產物,而不是無腦的戰死了。

最後,這一講主要是在談,這個年代雖然器物上是科學產物的年代,但科學精神並未深入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了。

4 則留言:

  1. 俗話說命運多舛(好吧,多舛的是我的牙齒),今日發現之前車禍斷掉的牙齒補綴處疑似又斷裂了,處於驚魂未定的狀態(我不要還沒矯正就被宣布要做植牙啊!)
    因此驚魂未定最好的解藥就是來看看朋友寫的文章了(X
    其實已經偷偷看過朋友寫的文章好幾篇了,不過自從又輾轉來唸了會研所後,每天忙著跟TEJ和SPSS打仗,找資料找到很想摔電腦,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回應道友的文章,今天剛剛好是個好日子
    (FATE裡的貞德說得好:在聖杯大戰之前,要跟數學這個大敵苦戰,對我來說會計就是大敵啊)
    這篇文章非常有趣,形容非常生動,簡直可以用深入淺出來形容(X
    尤其是在其二與其三兩個部份中所舉的例子,我看著看著都笑了XDD(這裡太過顧及形象,用大笑可能比較恰當)


    而在其一的部分讓我聯想到了最近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因果"觀念,以及"策略分層"的概念。我們在做每一個決定前,要探討形成這個決定的成因,確立了決定本身與原因的關連性,才會達到我們想要的果。而不是執著於果,卻從未確認自己下一個決定的本意是甚麼。若用在政府治理政策上,就如同費曼所說:大眾傾向尋找答案,卻非尋求解決問題的對象

    近日在學校演講中提到了社會正義與經濟自由兩者的取捨,進而衍生出政府如何在兼顧兩者情況之下做出決策,或許政府一開始該試圖去理解造就現實社會財富不均、階級不平等的差距原因為何,在試圖從大方向去做全面性的改變,而不是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庸醫了

    至於其三,道友的例子非常簡潔明確(同時具有搞笑範)。某種層面衝動行事也算是我過去的失誤
    這也讓我再次體會到在行動之前必須有策略,而策略必須適當且正中下懷


    每次來看文章都會學到新東西or新知識 真的是個小型寶庫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近日較為忙碌,所以遲些回應了,還請見諒。

      道友的牙齒看來是經歷了狂風暴雨般的試煉,但看情況應是好轉? 

      驚魂未定的感受令我想起最近開刀手術癒合三星期後,去練習舉重發現傷口滲血,那種悚然一驚後去找醫生看有無大礙,醫生說沒有問題時,所浮現的感受是相差彷彿了。

      原來去念研究所了,進修學業、更上層樓是件好事了,不過其間的忙碌焦躁必然有之,但已道友之聰慧自然得可一一克服了。

      很有趣的想法,略看之下本以為道友所說的「因果」單指下了這個決定可能產生的影響,但詳看之下,道友所言是形成決定的因由為何。

      簡言之,決定為果,而形成決定之理由為因,再輔以形成決定之理由是否具有相關性進行思量,從而對決定有了根本的認識。

      打個比方,如我想吃東西。 但這我想吃東西有幾個理由所形成,第一,需要食物才能生存、第二,這個東西吃了有助於健康,第三,除了有助於健康外它能帶給我理想的體態。

      而其中的關連性為:

      一、人體轉化食物為能量用以供給日常生活中行動所需,所以想吃東西這決定與此理由是密不可分。

      二、吃的東西有質量問題,熱量相同但有何種營養素搭配則大不相同,所以透過合理的營養素搭配供給身體所需,對於健康的維持是極其必要的。

      三、因為營養素的搭配不同導致其效果不同,所以採取高蛋白以及中脂肪的飲食方式,對於體重的控制是有其幫助的。

      總合言之,促使我下了決定要吃眼前的食物,是因為三個理由,而三個理由於決定的關聯性列於其上。

      多數人對於決定是容易下的,但要說出何以下此決定卻是困難的,原因在於,並未細思為什麼該這樣做,而是訴諸我想要這樣做了。

      對於費曼這句話,弱勢能將個大眾傾向尋找「現成」的答案,我想比較符合我的想法了。

      畢竟,透過自己去尋找答案,才能使智識更為精進,更能得到精神上的自由,有句話我很喜歡:

      「自由的代價是恆常的清醒。」

      倘若只尋求一個解決問題的對象,找到了把問題丟給他,那麼這丟給他的這個行為也將自由一併給予對方了。

      效率與公平是個兩難的問題,這個有機會再詳談了,畢竟這非我長處需要閱讀書籍才能給出一個想法了。 不過曾聽聞過,當分工現象開始出現,自由就開始衰減,而階級自然就會出現。

      人總歸是人,有理性也有情緒,在情緒主導時自然容易衝動,但衝動有好有壞,但仍從這當中記取教訓了。

      客氣了,互相交流而已。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